營養飲食

小心肉吃太多 傷心又傷腦

許多人小時候記憶中的肉,是作為奢侈品,和計劃經濟時代那小小的肉票捆綁在一起的。那時候,只有春節這種大日子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更多孩子,留下的都是 偷吃油渣滿嘴香的回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健康的名義少吃肉甚至拒絕肉。還有這樣一種調侃,說的是農村人不理解城市人:“我們跟著城裡人吃肉了, 城裡人卻都開始吃素了。”這種飲食現象又是怎麼回事呢?

吃肉太多,傷“心”傷“腦”

科學研究發現,早期的人類只吃蔬果而不吃肉類。直到後冰河時期,人類所需的水果、堅果與蔬菜不敷所需,為了活命,才開始吃死亡動物身上的肉作為補充。但過了冰河時期後,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習慣卻延續了下來。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有不少“肉食動物”,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據 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每天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分別為248克和126克,而中國營養學會給出的標準僅為每天50—75克。

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吃肉過多對人體非常有害:美國每年至少有100萬新增心臟病患者,近60萬人因此丟掉性命。美國的心臟病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心臟病患者,大多數是由於吃肉太多, 吃蔬菜和運動太少。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病也息息相關。近日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表示,連關節炎、膽結石、老年癡呆症、骨質疏鬆這些看 似不相干的病,也與吃肉多脫不了干係。當人類變身“肉食動物”,不僅會對身體帶來損害,“還會使人體大腦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醯膽鹼活動異常,造成情緒暴躁、欲望強烈,而且影響智力。”

肉類之最

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學教授楊力說:“過量吃肉是不好,可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並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 程學院李興民副教授介紹說,從農業上來講,肉一般分為三類,畜類、禽類和水產。豬、牛、羊等為畜類;雞、鴨、鵝等為禽類;魚、蝦、貝等為水產。三類肉口味 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群也各異。

牛肉,最強壯的肉。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為相宜。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 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 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補的肉。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還能益腎壯陽,補虛抗寒,強健身體,是冬令的滋養食療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畢竟性偏溫熱,並非人人皆宜。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炎、濕疹及發熱者應忌食。

豬肉,最補鐵的肉。豬肉肥瘦差別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於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還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醫上認為,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雞肉,脂肪最少的肉。這裡說的雞肉,是指去皮的雞肉,因為雞的脂肪幾乎都在雞皮。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卻只有0.7克脂肪。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魚蝦,微量元素最多的肉。魚蝦中的微量元素極為豐富,含鈣、鋁、鐵、錳、銅、鈷、鎳、鋅、碘、氯、硫等,都是人體所必需的。水產品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不宜多吃。受海洋污染的影響,水產品內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質,過量食用易導致脾胃受損,引發胃腸道疾病。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 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還是吃白肉的好;小孩子為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于康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 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若特別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證營養供給,還不會加重慢性病。肉類的烹調方法,應該統一遵 循“低脂”的原則,涮肉、蒸肉、烤肉(溫度不過高)三種吃法,不會增加額外的脂肪,還能去除部分肉類中本身含有的脂肪,最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