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小寒後養生不需要學太多 懂這些就夠了

小寒過後即進入最為寒冷的“三九天”,為了更好的過冬,身體保健一定不能少。那麼,在養生保健方面中醫有什麼好的方法呢?比較科學的養生方法有事什麼呢?

一、飲食應減甘增苦

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胃不好的人群,在飲食上可多喝丁香茶,而需要溫補的人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乾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二、起居要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於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三、運動宜在日出後

小寒正處於季冬之月,此時陽氣潛伏。在精神調養方面,應寧神定志,避免情緒過於激動,保持心態樂觀,莫要勞神憂事。運動項目可以選擇長跑、滑雪、跳繩、踢毽子等。可選擇《遵生八箋》裡的“十二月坐功”:每晚11時至淩晨3時,正坐,一隻手抱住腳,另一隻手抱腿朝頭上方用力抬,直到抬不上去為止,左右方向各做三至五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入丹田九次。

四、小寒宜調理腎臟溫養陽氣

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1、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後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2、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3、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4、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小寒後養生注重的不是樣式多,而是對症下藥,找對方法養生,能讓你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