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7個煎藥術語 讓你煎煮中藥更放心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藥對於一些疾病的療效更由於西藥,但是中藥多數需要進行煎煮才能服用,而不同的藥所需的煎煮過程也比較複雜。但是如果能瞭解一些常見的煎藥術語,自己煎藥就不會太困難了,下面為大家介紹常見7個煎藥術語,供大家瞭解。
常見7個煎藥術語
先煎
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後約10~20分鐘,再下其他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生牡蠣、石決明、龍骨等。泥沙多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質輕量大的藥物如蘆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後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藥物。
後下
薄荷、砂仁、沉香、大黃等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發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發而降低藥效。
文火、武火
慢火煎謂之文火,急火煎謂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說。一般煎藥先武后文,即開始用武火,煎沸後用文火。如《本草綱目》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另燉
有些貴重藥,如人參、羚羊角等,為了保護其有效成分不被損失,可將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燉2~3小時,取汁服用。
包煎
為防止煎後藥液混濁及減少對咽、喉及胃腸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複花、蒲黃等,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入鍋煮。
烊化
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雞血藤等,用時應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藥液中趁熱攪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且粘附他藥,減少藥物有效成分而影響療效。
煎藥的其它禁忌
煎糊的中藥請丟棄
煎藥的方法是否適當,對其療效有很大關係。煎熬時間短了,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遭到破壞或丟失,並且還會把藥煎糊。中藥一旦煎糊,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滋補性中藥煎糊後,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瘀藥物煎糊後,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因此,中藥煎糊後應丟棄。
煎藥用水的選擇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選用潔淨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數次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幹的藥應棄掉。
煎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煎藥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浸透後再煎煮,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總之以藥材浸透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