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你盤點6種要不得的進補觀念
中醫為你盤點6種要不得的進補觀念
以藥來代食
正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其實,許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補品,不一定要藥補。如多吃蘿蔔具有健胃消食、順氣寬胸的功效。多吃山藥可以起到補脾胃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適當吃吃胡桃、芝麻、花生、紅棗、扁豆等。
用進補來代替鍛煉
無論是正常營養的攝取,還是營養補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須依賴人體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如果缺乏運動,體質虛弱,胃腸消化功能差,代謝利用率就會低,吃下了營養補品,也不可以很好地消化吸收。
越貴越補
不少女性認為東西越貴越好,就會不惜花高價買燕窩、魚翅等等保健食品。但是,其實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有十分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因此,進補應該不要以貴賤分高低,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進補單一
部分人喜歡按照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這會對體內的營養平衡造成影響,不利於健康。同時,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溫熱的,會造成體內毒火旺盛,出現口幹、嗓子疼等症狀,不要過多食用。
重“進”輕“出”
如今,有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就是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使“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減少。同時,也要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不然食物代謝後產生的有毒物質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危害到身體。
虛實不分
如果要進補,就要先分清自身體質。應該遵循虛者進補的原則,不是虛症病人不宜進補,要辨證施補。即使是虛證,也有血虛、陽虛、氣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肺虛、心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因此,進補前要先向專業醫生諮詢。
如何正確的進補
要兼顧到人的體質類型
人類的體質可分為六大類型,其中除正常體質外,其餘五種均屬病理體質,即倦質,特徵是特別疲倦;冷質,特徵是特別怕冷;燥紅質,特徵為特別怕熱;此外,還有膩滯質、晦濕質。中醫則把體質分為陽髒和陰髒。不同體質類型的人適合吃什麼或不適合吃什麼都是有規律的,若反其道而行之,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如晦濕質及膩滯質、陰髒之人不宜吃魚膠、阿膠,誤補則可見胸脘痞滿、食欲不振;燥紅質、陽髒之人不宜吃高麗參、鹿茸,誤補則易出現頭暈眼花、口於便秘、鼻腔出血等症。
要注意機體有無其他病理狀態存在
如氣滯、血瘀、痰濁、發熱、外感等,這些都是影響進補的因素(後面有進一步闡述)。最好是事先請教一下醫生,排除這些因素的存在,方可進補。
要特別注意消化、吸收功能
再好的補藥,也得通過胃腸的消化吸收,才能發揮作用,若患者消化功能很差,則必須先服用健脾消導、理氣化濕藥物,如陳皮、法夏、枳殼、神曲、山楂、內金等,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若患者便秘、腹脹、食少,同樣不容忽視,應使用潤腸通便或通腑下氣之品,使大便通暢、食欲增進,以利於補藥吸收。
要有適當的用量及正確的服法
補藥的用量及服法,直接影響其效墨,進補一定要有適當的用量及正確的服法,如人參一般每天3~5克,阿膠每天10~15克,若用量過小,難以奏效;用量過大,則會產生副反應。服用補藥,如高麗參、紅參、西洋參等,含化法雖較方便,但有效成分難以全部溶出;茶飲法經開水多次沖泡,濃度降低;最好是採用燉服法,或研末沖服法,這樣能夠收到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