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肝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是什麼
肝病是非常複雜的疾病,也是極不好治療的疾病,多數肝病經過治療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受到環境、病菌等影響則會復發,嚴重時還會演變為更嚴重的肝病,比如肝硬化,此時再不治療則會發展為肝癌,患者必須及早發現肝病的症狀,再通過有效的方式醫治,治療肝病的中醫方法可緩解病情,那麼治療肝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是什麼呢?
中醫一般將慢性肝病分為肝膽濕熱、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若干證型。但大體可分為兩種情況即虛寒和實熱,或者命名為“陽證”和“陰證”。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對虛寒證則需要用補法,用熱藥;對實熱證就應該用用清法,用寒涼藥。最常見的熱藥如:人參、黃芪、冬蟲夏草等;最常見的寒涼藥如茵陳、黃連、板藍根等。患者應該對自身的病情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才不至於被誤診誤治,否則常出現“火上澆油”或“雪上加霜”的情況。現在市場上治療肝病的中成藥大多偏於寒涼,如果服用後出現便溏、胃痛等情況就是誤治的後果。中藥的毒副作用較少,一般出現不良反應均由藥物使用不當所致,而非來自藥物本身。
1、黃疸(內濕肝炎):內經曰:諸濕肝滿皆獨脾土,夫黃疸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結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諸中者。必形諸外,其症有五:曰黃汗、黃疸、酒疸、殼疸、女癆疸,雖有五疸之分,總無寒熱之異。治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在上宜發汗,濕在下宜利小便,二法並用,使上下分消其濕,則病無有不安者。此症外感之濕易治,內傷之濕難療,外感者利水則愈,若內傷之濕者,瀉水則氣消,發汗則精泄,必健脾行氣而後可也。
方用:白術、 茯苓、 薏仁、 茵陳、 黑梔、 陳皮水煎。若欲多服去梔子。
2、脅痛(甲肝):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蓋人脅痛者,厥陰肝經為病也,其症自兩脅下,痛引小腹,亦當視內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傷肝,悲衰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僕傷形,或痰積流注於脅,與血相搏,皆能為痛,此內因也。若傷寒少陽,耳聾脅痛,風寒所襲而為脅痛者,此外因也。治法當以散結順氣,化痰和血為主,平其肝導其滯,則無不愈者乎。治脅痛者,必須先平肝,平肝必須先補腎,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不治脅痛,而後脅痛自平也。
方用:白芥子、 山萸、 熟地、 當歸、 白芍、 黑梔、 甘草水煎服。
3、肝腎兩虛(乙肝):此症於腎水虧不能滋肝,則肝木鬱結而不舒,必有兩脅胞悶之症,肝稱木,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背難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須肝腎同補,方可治癒也。
方用:白芍、 當歸、 山萸、 熟地、 柴胡、 肉桂水煎服。熟地、山萸補腎之聖藥,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既雲平補,似乎用藥不宜有輕重,今補肝之藥,多於補腎者何也,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豈有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
治療肝病的中醫治療方法已經為大家做了仔細的分析,肝病是按照疾病的類型進行劃分的,不同的肝病其中醫治療方式不同,但是患者要知道肝病的早期並不明顯,患者要清楚所患的疾病必須定期做肝病的檢查測試,不然也是病情嚴重時才會重視。其治療會複複化,治療的進度與效果也會非常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