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的治病方法有哪些

中醫是我們中國醫學的精髓,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醫者通過望、聞、問、切來幫助病人治療疾病,緩解病人的痛苦,中醫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名的,通過中醫調理不僅可以幫助病人治療疾病,還可以調理好整個身體的系統,這也是它的優點所在,因此現在很多人生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中醫治療,那麼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精神刺激、飲食勞倦等條件對疾病進程都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患者個人體質不同,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根據各個病證的特性,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因時制宜 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特點,指導臨床用藥的原則,稱為“因時制宜”。四時氣候的變化,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均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一定影響;而反常氣候則更是誘發疾病的重要條件。如春天氣候由寒逐漸變暖,陽氣上升,易乏力,多困睡,當令氣候“風勝”,用藥時當注意驅風散寒;夏天炎熱,肌腠開泄,易汗,當令氣候“熱勝”,用藥時當注意消暑,不宜過用辛溫發汗藥,防止開泄太過,損耗津液,變生他病;

2.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指導治療用藥的原則,稱為“因地制宜”。我國土地遼闊,各地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地理環境不同,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疾病均有不同的影響。所以治療用藥時也應因地而有所區別。如我國西北地方地高氣寒,病多風寒,故寒涼藥物應慎用,而溫熱藥用量就可稍重;東南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溫暖潮濕,病多溫熱或濕熱,因此,溫熱或助濕的藥物應慎用,而清熱化濕之劑可適當重用。

3.因人制宜 在臨床上,照顧病人年齡、性別、生活習慣、體質強弱、職業差異以及精神狀態等特點,給以適當的治療,稱為“因人制宜”。如年齡大小不同,用藥量也就不同,成人用藥量大,兒童用藥量小。一般來說,老年人生機衰減,氣血虧虛,患病多屬虛證,或正虛邪實,治療時,當時刻注意正氣,防止攻邪傷正。小兒氣血未充,臟腑嬌嫩,易虛易實,治療時,當慎投峻劑,忌用蠻補,以免病情轉化,變生它病。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中醫治療疾病有它的方法和理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這3個環節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中醫強調環境影響,在生病的時候心情非常重要,只有心情開朗豁達,才能增強自己對疾病的抵抗力,疾病才可能迅速痊癒,我們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