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貼秋膘”
貼秋膘是什麼意思?
立秋後,中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所謂“貼秋膘”,就是用厚味的美味佳餚,把苦夏失去的“膘”補回來。首選吃肉,就是“以肉貼膘”。因為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往往食欲不振,加之晝長夜短,活動時間多,體能消耗大,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身體會消瘦。
“貼秋膘”最早流傳於中國北方,這與北方的氣候有關。而江南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濕較重。
清朝時,京津兩地的民間流行在入伏這天懸秤稱人,與立秋時體重對比來檢驗肥瘦。人在伏天胃口差,不少人都會變瘦。因此,苦夏過後需要“補”,所以選在立秋這天“貼秋膘”。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燒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貼秋膘”的肉食,主要是燉肉,通常吃醬肘子、醬牛肉、燒羊肉和燉雞鴨等。立秋“貼秋膘”,也給肉食店鋪帶來了商機,如老字型大小“天福號”的醬肘子、醬肉,前門“月盛齋”的醬牛肉,北城的烤肉季,西城的烤肉宛等。
而現代人早已過了普遍溫飽不足、農耕體力消耗大的時代,飲食上往往營養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攝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運動、少勞作,體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此時再以“貼秋膘”為由敞開肚皮大吃大喝,輕則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重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現代人如何“貼秋膘”?
1.秋補“溫柔”點
秋季養生的飲食原則是既要營養,又要容易消化吸收。換季時是人們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體質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盲目進補反而會加重身體內部負擔,這時多吃一些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體抗力的食品,才真正有益健康。
2.食味減辣增酸
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辣,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因此秋季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薑、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3.飲食當“甘淡滋潤”
秋季飲食應當以甘淡滋潤為宜,可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則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製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瓜果蔬菜中含有的豐富水分、維生素、纖維等,可改善秋季最易出現的口鼻目幹、皮膚粗糙、大便秘結等現象。
4.秋食應忌“苦燥”
中醫學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說:“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臟之病,五味和四時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觀點。因此,秋季飲食養生應忌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