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什麼是膏藥
什麼是膏藥
膏藥是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膏藥的物質與理論基礎
膏藥之所以能夠治療多種疾病,是有它一定的物質與理論基礎的。它的處方組成來源於一般中藥方劑,與西藥中許多外用藥、注射劑、口服劑有同一作用,同樣可以合劑,分用,此其一。在一般方藥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和,加以變化,去其輕淡平溫之劑,益以氣味俱厚生香引導之味以得其藥方此其二。用藥數廣而多形成大的複方,以適應複雜的病理變化,由於許多藥物中含有脂溶性、揮發性及刺激性的藥物,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斂等作用,如治癰癤瘡、腫瘍、潰瘍等,風濕寒痹、止痛、壯筋骨、跌打損傷等,此其三。利用丹、油熬膏作賦形劑,以防腐、防燥、保護瘡面,保持藥效持久,促使藥物和經過表皮產生深部和全身作用,此其四。按經絡俞穴及身體部位薄貼,發揮藥效,促進作用,此其五。貼於患處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迴圈,產生神經特異性,以調整機理增強組織抗禦力量,達到鎮靜、消炎作用。此外,軟膏具有保護局部皮膚的濕潤柔軟作用,是通過皮膚角質層細胞間隙、毛囊壁、汗腺、皮脂腺,使藥物滲透與吸收,對創傷、皮膚疾病、粘膜病變的治療,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同時,藥物穿通皮膚及粘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可產生全身作用。
膏藥的作用機理
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藥用於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並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於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迴圈,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
膏藥正確貼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80%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淨膿血後試幹,再將折合的膏藥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藥上均勻撒上一些藥粉,再反復折合,攤開膏藥,使藥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藥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藥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膏藥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藥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藥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將膏藥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藥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藥,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淨,撕去膏藥上的薄膜進行貼敷。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併感染者,不宜貼用。
膏藥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藥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藥可貯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
膏藥的禁忌
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這類膏藥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藥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禁☆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如果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