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就是貧血嗎 血虛怎麼調理
血虛與貧血不一樣
有些民眾認為,血虛就是貧血。中醫師表示,傳統中醫所說的血虛當然涵蓋西醫所說的貧血,然而,沒有貧血還是可能出現血虛體質,比如患者進行抽血檢查,結果檢驗數字顯示沒有貧血、一切正常,但是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頭暈、手腳冰冷、臉色發白等血虛症狀。
醫師指出,往往有人望文生義,將血虛與貧血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醫學概念,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民眾會搞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血虛是中醫根據一些特定症狀歸納出的證候概念,而貧血則是西醫對一些疾病所引起的症狀概念。
醫師舉例指出,血虛的概念主要是對病人某些特定症狀予以歸納,並不強調血液成份,以及數量改變。比如患者出現臉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唇舌色淡、指甲蒼白、手指麻木,以及女性伴有月經量少、色淡或閉經等症狀,像這種情況無論有沒有血紅蛋白或紅血球減少,中醫都可歸納患者為血虛體質。
西醫說的貧血則不然,它必須要有血液成份改變才行,也就是說只有血液的血紅蛋白濃度、紅血球數目低於正常值,這時才能稱為貧血。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血虛與貧血所表現的症狀有時候極為相似,但若沒有血液成份改變就不能診斷為貧血。所以血虛可以不是貧血,貧血也可以不是血虛。
再舉一個例子,貧血患者常出現臉色蒼白、疲倦無力、畏寒怕冷、手腳發涼、腰腿軟、夜尿頻多、男性陽痿、女性不孕、舌色淡白等症狀,像這種情況在中醫被認為是陽虛,而不是血虛。如果把血虛當貧血來治療,以致一昧服用阿膠、熟地之類的補血藥材,通常治療後不會有效果,正確的做法是分別辨證、對證用藥。
民眾容易搞混血虛與貧血,因為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相異。中醫表示,中醫血虛與西醫貧血具有相似處,包括臨床表現相似、病因相應,而且治療目的一致性,比如兩者均會反映出人體血液虧虛、皮膚黏膜淡白無華、爪甲粗糙無光澤、心悸、頭暈、身體乏力、肢端麻木、女性月經異常等症狀。
醫師指出,兩者病因大致相應,西醫紅血球生成減少可以對應中醫血液生化不足;西醫急慢性失血情形類似于中醫血液耗損過多;西醫認為,紅血球破壞過多可導致溶血性貧血,這是由於紅血球遭到破壞以致壽命縮短,最後超過骨髓代償能力,像這種情況可以對應中醫血虛之臟腑功能衰退、耗血過多、精不化血。
此外,血虛與貧血之間,雖然診斷標準、具體治療策略皆有所不同,但均以補血為治療目的;羅明宇醫師舉例指出,中醫血虛與西醫貧血具有相異處,比如診斷標準不同,中醫診斷血虛辨證要點包括病體虛弱,以及臉、瞼、唇、舌、爪甲等部位顏色淡白,強調的是宏觀的整體症狀,西醫診斷標準強調的是微觀生化指標。
雖然兩者臨床表現類似,但是診斷標準卻不同,因此血虛證與貧血不能等同而論;另外,雖然中醫、西醫均以補血為治療總綱,但是具體治療思路仍舊不一樣,比如中醫根據症狀、涉及臟腑,血虛辨證後常分別予以健脾、補心血、補肝血等。
血虛的症狀
血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蒼白、唇爪淡白、頭暈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大便乾燥、婦女經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質淡、苔滑少津、脈細弱等。進補宜採用補血、養血、生血之法。
血虛調養方法
補血的中草藥物:當歸、阿膠、熟地、藏紅花、桑椹子等。
補血虛的食品: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海參、魚蝦、豬肝、紅糖、赤豆等,可經常交替選用。
推薦營養膳食:當歸熟地烏骨雞、懷山牛腩煲、懷菊帶魚、玫瑰懷菊露。
血虛忌食物品:荸薺、大蒜、海藻、草豆蔻、荷葉、白酒、薄荷、菊花、檳榔、生蘿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