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春季飲食應注意防病

春季重在防風邪侵,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黃帝內經》裡“風者,百病之長也”,就說明了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致病因素。

春天防病,首當防風。“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之有時,是說對自然界能使人致病的風邪要及時躲避。比如過堂風,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不宜在過堂風中久留,更不能在此處睡眠。

“百草回芽,百病發作”,意指春天若患有宿疾者,要當心舊病復發。尤其在春分前後,一些慢性病最易復發,如偏頭痛、胃疼、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最為常見。北京地區的一項調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期分別在11月~1月以及3月~4月。精神病患者在氣溫多變的春天也最易發作。

對於上述各種疾病,首先應注意清除體內積熱。症狀輕微時一般不需要服藥,可以通過春遊,到空氣清新的園林山野之中,盡情地呼吸清新空氣,來排出胸中的鬱熱之氣;也可以適當選用一些稍稍偏涼,又具有解除內熱作用的食療方法。例如竹葉粥,具體做法是:用竹葉50片洗淨,石膏3兩,砂糖1兩,粳米半斤作原料,先將3碗冷水文火煎石膏、竹葉,煎至2碗水時取下,稍涼後濾去滓渣,放置片刻,再用上部澄清液煮粥。粥熱後加入少量砂糖即可食用。此外,菊槐綠茶飲也應常喝。

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旺之時,而肝氣偏亢,則會影響於脾,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病症。一些慢性消化道潰瘍患者,以及慢性胃炎患者,在春季頻繁發作。防止肝氣旺傷脾的重要措施,是要注意飲食調理,在飲食口味上,應少吃酸的,多吃甜的。具體地說,春天多吃大棗好,因為大棗味甘平,是補脾藥,無需多吃,細水長流,一日幾個即可,“一日吃仨棗,終生不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