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亦有毒 使用不當會傷身
古代中醫學對中藥毒副作用已有認識
《神農本草經》是東漢時期中醫理論著作,該書收錄了365種藥物,並按藥物毒副作用大小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大類。下品有125種,均屬不可久服多服的有毒藥物。
對中藥毒副作用的認知,古人受條件限制,基本上是在臨床實踐中觀察掌握的,很難深入而全面地掌握中藥的毒副作用,隱患頗多。比如,對於服後不久就出現中毒反應的中藥,會知道該藥有毒性,而對於反應緩慢,服用半月甚至數月才呈現中毒反應的中藥,就難以把握其毒性了。如:黃藥子,自從《開寶本草》記載其“苦、平,無毒,主治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以來,均未有任何醫書記載該藥有毒性,但在近代醫療實踐中,發現該藥在臨床上連續服用一個月後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
現代醫學對中藥毒副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某些天然中藥不僅有毒副作用,而且有誘發腫瘤的風險。比如檳榔內含檳榔次堿,款冬花含有雙稠吡咯啶類生物鹼,白屈菜中含苯駢菲啶類生物鹼,茴香、肉豆蔻、胡椒、細辛等中草藥揮發油中的黃樟醚、異黃樟醚和二氫黃樟醚均為苯丙烯類衍生物,都可能誘發某些癌症。木通、千年健、土貝母、斑蝥等中藥,服用不當可能出現尿量減少、尿閉或者尿頻量多,甚至可能引發尿毒癥、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很多中藥用對了有用,使用不當會傷身
多種中藥產生相同或類似的不良反應,如:穿心蓮、天花粉、大黃、黃柏等均可發生濕疹皮炎樣藥疹;板藍根、金銀花、當歸等均可引起過敏性休克。
此外,很多種藥物用對了有功效,用錯了則會產生毒副作用,比如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和藥性,用之不當有助濕雍氣、中滿不適的副作用,長期服用可出現浮腫、血壓升高、血鉀降低、鈉瀦留等不良反應。鹿茸的功能是補精填髓,過量服用或長期服用,往往會發生吐血、衄血、尿血、中風昏厥等症狀。
99熱心醫生溫馨提示,是藥三分毒,中藥無毒副作用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吃中藥當然不是多多益善。我們要轉變“中藥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的錯誤觀念,合理用藥,辨證施治,化弊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