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怎麼退燒 教你5個常用的退燒穴位
發燒是日常常見的疾病之一,很多的人一發燒就開始吃藥,或者是去醫院打退燒針,那麼緊急情況下,如何快速退燒呢?中醫上有很多的退燒穴位,大家要學習一下,可以在關鍵的時候急救。那麼中醫的退燒穴位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瞭解一下。
中醫解釋發燒的原理
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
發燒的原因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等),其次是結締組織病(即膠原病)、惡性腫瘤等。發熱對人體有利也有害。發熱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這有利於清除病原體和發熱促進疾病的痊癒。
而且發熱也是疾病的一個標誌,因此,體溫不太高時,可通過多喝水來減少發熱帶來的不適感。非細菌感染引發的發燒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溫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溫的效果,在體溫沒有超過38.5°時可儘量選擇物理的方式控制體溫。
幾個常用的退燒穴位:
曲池、合谷、外關穴:
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穀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穀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也可按摩這3個穴,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個。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刮痧療法是人們常用的民間療法之一,對高熱也有奇效。可以選用上述穴位進行刮痧,也可以選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腋窩、肘窩較大面積處,自上而下,先輕後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即可。
發燒應該如何預防-
1 、冷敷
如果高燒無法耐受,可以採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復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裡,放在額頭上。
2、 擦拭身體
蒸發也確降溫作用。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擦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3、 熱敷
假使體溫不是太高,可以採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復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
4 、泡澡
有時候,泡個溫水澡是最舒服不過了。它同樣也可以起到緩解發熱的症狀。嬰兒應以溫水泡澡,或是以濕毛巾包住嬰兒,每15分鐘換一次。
5 、補充液體
當你發高燒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蔔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
發燒期間應避免固體食物,直到狀況好轉。如果嘔吐情形不嚴重,還可以吃冰塊退燒。在制冰盒內倒人果汁,冰成冰塊,還可在冰格內放入葡萄或草莓,這尤其受到發高燒的孩子歡迎。
6 、適當服用止痛藥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藥。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撲熱息痛,每4小時服用一次。撲熱息痛的優點是較少人對它過敏。由於阿司匹林與撲熱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覺得使用任何一種皆無法有效地控制發高燒,不妨兩種並用。每6小時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撲熱息痛。服用這些藥物時,需先經醫師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