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做菜時薑蒜椒調味料 絕不能這麼放

導讀 :蔥、薑、蒜、椒,做飯的時候必不可少的東西,可是你知道除了調味以外它們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作用麼。小編在這裡告訴其實他們四個...

蔥、薑、蒜、椒,做飯的時候必不可少的東西,可是你知道除了調味以外它們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作用麼。小編在這裡告訴其實他們四個還是重要的保健作用,小編也是震驚了。

肉食重點多放花椒

燒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牛肉、羊肉、狗肉更應多放。 花椒有助暖作用,還能夠去毒。

魚類重點多放薑

魚腥氣大,性寒,食之不當會產生嘔吐症狀。生薑既可緩和魚的寒性,又可解腥味。做時多放薑,可以幫助消化。

貝類重點多放蔥

大蔥不僅僅能夠緩解貝類(如螺、蚌、蟹等)的寒性,而且還能夠抵抗過敏。 不少人食用貝類後會產生過敏性咳嗽、腹痛等症,烹調時就應多放一些大蔥,避免過敏反應。

禽肉重點多放蒜

蒜能夠提味,烹調雞、鴨、鵝肉的時候宜多放蒜,這樣使肉更香更好吃,也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瀉肚子。

家裡媽媽燒菜很多媽媽會放調味品調味,最常見的就是茴香,那茴香到底是什麼呢?茴香除了能調味還有什麼食用價值嗎?一起來看看吧!

飲用宜忌:

由於多食茴香會有損傷視力的副作用產生,不宜短期大量使用,每天應以10克為上限。而性燥熱,較適合虛寒體質食之,每次食用的量也不宜過多。具有小茴、懷香、穀香、甜茴香、茴香子之稱的茴香,學名:Foeniculum Vulgare,利用部位:葉、種子,使用劑量:新鮮茴香5~10克,乾燥茴香3~5克,茴香種子4~5克,沖泡方式:以熱開水沖泡。

茴香的作用:

大、小茴香都是常用的調料,是燒魚燉肉、製作鹵制食品時的必用之品。因它們能除肉中臭氣,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大茴香即大料,學名叫“八角茴香”。小茴香的種實是調味品,而它的莖葉部分也具有香氣,常被用來作包子、餃子等食品的餡料。

它們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排除積存的氣體,所以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有時胃腸蠕動在興奮後又會降低,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小茴香還有抗潰瘍、鎮痛、性激素樣作用等,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起到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寒。腸絞痛、痛經患者用於食療,食用方法為:取小茴香少許,炒後煎湯去渣,然後加大米,煮成米粥食用。

新鮮茴香除了可作為園藝植物觀賞外,種子與葉皆可泡澡,以消除疲勞、治療手腳寒冷。茴香其葉、種子、嫩莖皆可作為蔬菜食用,印度人也常在飯後咀嚼種子祛除口臭。

羅馬人也利用其助消化的特性,加在飯後甜品中,或做成調味料。種子提煉的茴香油多作為香味料,去除魚腥味或藥用,以治療腹脹、飲食過量等。

茴香的功效:

茴香開胃進食,理氣散寒,有助陽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減退,噁心嘔吐,腹部冷痛;疝氣疼痛,睾丸腫痛;脾胃氣滯,脘腹脹滿作痛。

茴香能解毒、減輕經痛,與增進食欲、補腎、祛痰止咳,因此可用於腹痛與排水功能上;還可散寒止痛、治療胃寒、腹痛及胃絞痛,對消化系統良好;也可理氣止痛、調中下氣。

茴香茶也能用於止嘔,治療消化不良、口臭、消除腸氣、脹氣,也可改善腸絞痛、治療便秘,並能利尿、排毒,被當成減重良藥。又其可增加授乳婦女乳汁分泌,故也有豐胸良效。

《中國藥典》載有茴香製劑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氣,止痛藥。茴香烯能促進骨髓細胞成熟和釋放入外周血液,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細胞,可用於白細胞減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