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是什麼
說到元氣,可能熟悉的人並不多,所謂元氣,嚴格來說應該是中醫學的專有名詞而已,所以一般人通常是不會瞭解到元氣的。早在我們古代,當時的醫生常常以元氣來判斷一個人的身體好壞的。更有醫師把元氣和人的生命聯繫在一起,認為元氣強也命長,而元氣弱則命短。那麼,元氣究竟是什麼呢?
對於大部分醫生來說通常都是知道元氣的,尤其是中醫師,更為瞭解。因為元氣這一詞就是從古時候的中醫而來的,所以有不少西醫是不清楚所謂元氣的,這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那麼,針對這個情況,下面就來說說元氣是什麼這個問題。
始見於漢代哲學著作。如《鶡冠子·泰錄》:“天地成於元氣,萬物成於天地”;《論衡》:“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白虎通義·天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漢代元氣說的繼承與發展。
延伸解釋
元氣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穀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陰氣(精、血、津、液)與陽氣(衛氣、宗氣、營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氣聚則塞,氣散則通”。陰氣主物質,陽氣主功能,陰陽二氣相互轉化,《辭海》:“元氣,亦稱‘原氣’,指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現代醫學所稱人體新陳代謝。
元氣具體到現代醫學的概念,可細化為思維反應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氣順暢,氣色良好聲音亮。
中國古代樸素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質、最原始的要素,其源頭可認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產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即自然規律)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氣聚而成形,變為有形色的實物,氣散則複歸於太虛,表現為實物的消亡。——北宋張載雲
道家修煉中,元氣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氣本質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故《莊子》一書中,提到"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道教修煉,追求長生,其實關鍵就在於這個"元氣”。
一個人的一生,在其誕生伊始,其的元氣量是最為強大的,也是最足的,這時候,如果懂得修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超脫生死的限制,而隨著形體的不斷發展,元氣,一方面供應著身體生長的需要,同時,不斷的人體活動也是耗散元氣的途徑,而到了最後生命將終之時,人體內的元氣終於耗盡,身死如燈滅。所以說元氣的多少,關係著生命的長短,生死雖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斷的修煉,不斷的累積,長生可期矣。
通過上面文章關於元氣的詳細介紹,相信大部分人對於元氣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應該有了一定程度上面的瞭解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元氣的,元氣乃身體的根本,元氣的強弱程度是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的,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儘量早保證身體的元氣不流失。要保持元氣,就不能輕易的開刀,大家一定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