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喬松茂教授談太極:益壽延年

武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喬式太極拳創始人喬松茂,現任河北體育學院武術系客座教授。為當代中國著名武術家,河北省政協常委,河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1955年出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其父母均系黃埔軍校學員。喬松茂自幼體弱,9歲起便隨其在黃埔軍校當國術教官的舅父張惠俠習練國術。16歲時作為“下鄉知青”插隊到了邯鄲縣。17歲經太極拳名師米孟久推薦,拜師於永年廣府鎮的武禹襄家傳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李錦藩先生。

喬松茂先生多年來對拳理的感悟而由此所創的獨特功法、拳架,也被國內外武術界稱為“喬式太極拳”。練習喬式太極拳,強壯的是體魄,修的是人品,提高的是文化,完善的是修養。

喬松茂教授:“健身、防身、修身是太極拳的三個層次。”

古人創造太極拳,其目的有三:一是健身,二是防身,三是修身。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太極拳的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基本的功能,無論是哪一家的太極拳,都具有比較好的健身祛病功能。武式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立拳根本所決定的,這個根本就是兩句歌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拳最終的目的不是技擊,而是通過練功,強身健體,達到修養身心,完善自我,最後益壽延年。

為什麼修養身心就能益壽延年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欲則剛”。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心胸開闊,就能達到生理上的健康。身心健康,就能益壽延年。武式太極拳從立拳的根本,到理論指導,其最終目的都是“益壽延年不老春”,它與其他的運動健身方式相比較,更注重在深層次上的修養身心。武式太極拳不僅能夠鍛煉強健的肌肉、體魄,而且通過對肌肉、體魄的鍛煉,培養元氣,最後達到自我完善,使人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達到健康。

武式太極拳的特點首先是“意氣君來骨肉臣”,就是說,我們在鍛煉中,最終要達到的標準就是意氣為君,骨肉為臣。因此,武式太極拳不僅是肢體運動,還是意氣運動,其最重要的是意氣運動。在這一點上,太極拳區別於其他的運動方式,比如跑步、打球,這些運動方式雖然也能夠健身,但是他們不是“意氣為君,骨肉為臣”。

太極拳這種意氣運動有很深刻的內涵,在《五字訣》中第一點就要求“心靜”,人只有在心靜的狀態下,才能遇事不慌,正確地處理各種事情。人只有保持一種平和、安詳的心理狀態,才有益於身體的健康。人只有在平心靜氣的心理狀態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避免繁雜的表面現象消耗自己的腦力、體力。因此,心靜、意專的意氣運動,對修身養性有著獨特的作用。

其次,在拳架的練習上,武式太極拳也有獨特之處,它不是用動作帶動呼吸,而是呼吸自然,從而引動內氣在體內運行,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達到“腹內松靜氣騰然”的境界。在練習中,武式太極拳是一步一樁,虛實分清,不斷地調節自己重心平衡,它是活的樁功,這有利於對人體骨骼肌肉的鍛煉。

總之,武式太極拳在內是以內引外,達到呼吸深長,從而鍛煉人體的內臟器官。在外是通過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剛柔相濟的動作,按照獨特的身法要求——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這樣一弓一撐地反復錘煉,來培養一往無前的豪氣,鍛煉人體的肌肉骨骼。久而久之地內外修煉,人體內正氣浩蕩,陰陽平衡,內臟器官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身體中正安舒,骨骼強健肌肉發達。

同時,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人的意識也是處於一種心曠神怡、天人合一的狀態中,身心愉悅,氣定神閑。這樣從精神到肉體地修煉,就能使人益壽延年。這是一種很高層次的養生之道,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當前全民健身運動中,有著積極的作用。

喬松茂談武式太極拳

和諧是一個狀態欄間。這個區間中有個座標核心,就是平衡點。太極拳的動作不能定型到點對點的座標定位,那樣就成了標本了。太極拳的風格可以展開,可以緊湊。太極拳的動作可以“剛三柔七”,也可以“剛七柔三”。太極拳的節奏可以行雲流水,也可以起承轉合、收發蓄放。但太極拳不能不和諧。

和諧是太極拳的主基調。一切圍繞和諧展開。四季和諧萬物才能吐故納新,周而復始。四肢和諧則“流水不腐”,人與環境和諧則內外一體。推手、技擊也是一種和諧狀態,和諧了則隨上對方,彼即是我,我即是彼。手上有敵,心中無敵。

和諧的平衡點是游離的,如雲,如水,無常形,無常勢。怎麼把握­在架式和氣勢之間多體會或許是方法之一。

一、不在樣式在氣勢

餘功保:太極拳流派非常廣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就是陳、楊、武、吳、孫,一般的俗稱五大流派,武式太極拳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您作為當代武式太極拳的重要代表人物,請介紹一下武式太極拳有哪些主要的特點­

喬松茂:武式太極拳的風格很突出,主要特點是非常清晰的,和其它的太極拳流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首先我們看武式太極拳的掌,它要求撐開,“勞宮穴”微微外凸,歷史上稱這種掌叫“五花掌”。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武式太極拳講技擊,講導引,講內功。這種掌的練法過去在“易筋經”中有,這樣有利於內氣的貫通和引動內勁。

餘功保:武式太極拳的這種掌型要求在其它幾種太極拳中有沒有­

喬松茂:沒有。其它太極拳對掌的要求基本上是微微的虛攏,只有武式太極拳傳統的練法是這麼張開的,所以從掌上一下子就可以判斷出它的風格。第二個特點,在勁路上,它要求勁起於腳跟,這種運動方法體現了武式太極拳的內家拳特點。初級的動作,開始學習時是外動大於內動,到後期是內動帶動外動,而且是明顯的內動大於外動。這些都是和掌型、身法有關,不注重體會內動的變化可以說就沒有掌握武式太極拳的要點。

武式太極拳的再一個特點就是架式緊湊、嚴謹。因為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師,是清朝末期的一個知識份子。當時的清朝人穿的是那種長袍,作為文人總感覺撩起袍子打拳是不雅觀的一件事,也不方便。所以它創編這種拳術都是出腿不超過袍子的長度、寬度,正好蹬起來,一弓,一撐,又很沉穩,步伐不是很大,但深意充足,不追求拉多大的架式,而在於要有宏大的氣勢。

武式太極拳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整體宏觀的要求,用一句諺語來說就是“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這同時也是做人的一種原則。它要求脊樑骨豎起來,所謂的“中正不偏”,一出腿上下內功相合。主要不是說外形,重在內,一出腿,腳跟站穩,前後陰陽分清,頭正身直,眼睛通過前手掌心看出去,把眼界放寬,而不是盯住自己的手,是通過自己的掌來看向遠方。這是為了什麼­要練出那種豪氣,那種氣勢,那種氣派。那種氣派不是通過形體的表現來達到,而是通過整體的神聚,一眼看上去氣魄很大,內涵很深。

武式太極拳還有一個特點,它的腰胯動作多。因為它勁起於腳跟,從技擊角度說,胳膊扭不過大腿。上手和對方搭好以後,就不動了,就用腰腿的動作,一出腿蹬起,弓、撐。每一式都是用腰腿,以這麼一種特殊的步型的出腿,做到了完整一氣。除了極個別動作以外,基本上都是這種步型。武式太極拳中有一種說法,說練了半天實際上就是練了個“攬紮衣”。

這是什麼含義呢­就是說武式太極拳是練身法的拳,“攬紮衣”集中體現了這個特點。

另外,武式太極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無論從外在的肢體上,還是從內氣、內勁上,要求精、氣、神、意、目、力,達到完整的統一,一瞬間同時達到。

過去我師父李錦藩先生說練拳要“目有所視,力有所達,意有所向”。此外,在打手過程中,武式太極拳不重招式外形,重接勁打勁,很多朋友說,你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到底是誰先動啊­這實際上體現了武式太極拳的辯證關係。它所說的“彼不動”是指什麼呢­那是對方內勁出來之前,我們不動,只是從內心感覺到他將要動的時候,你先動,這時候腳下一蹬,腰胯一甩,以摧枯拉朽之勢,發出你的內勁。

餘功保:也就是說關鍵在於內勁動與不動,外形可以根據需要是否先動。這裡也是個虛實問題。內勁為“實”,外形為“虛”,實的內勁一定要做到“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虛的外形做牽動作用,有時還可引誘對方先動“實”,形成對方的“虛”處,我的實則入之。這是陰陽相合在技擊上的應用,陰陽一分,就脫開了“雙重”行為,拳法就活了。

喬松茂:關鍵是內勁的“活”,這也體現了內家拳的後發先至的鮮明特點。武式太極拳還有一個很出名的特點:“運勁行氣”,用拳論來說就是“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運勁行氣很細緻,但很具有爆發力,在你走架當中,氣勢與架式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武式太極拳別看手不大怎麼動,但是拳論說得很清楚,“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通過走架來提高打手功夫,通過打手來驗證走架的正確與否,它的手、眼、身、法、步都是來源於技擊實戰,被驗證是高效率的方法。綜上所述,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師用一生的經歷,刪繁就簡,標新立異,融會貫通,在過去傳統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這麼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稱“幹枝老梅”的拳法。

二、於緊湊處求開展

餘功保:武式太極拳從拳架上來說比較緊湊,它不像陳式那樣有較大開合,也不像楊式那樣伸展,但是它必須練出來要有一種神韻,一種氣勢,從比較緊湊的架子上練出來一種很大的氣魄,很充足的神韻,這個難度是不是很大­

喬松茂:有相當的難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對於武式太極拳的要領,你心裡知道還不行,由心知要達到身知,這裡需要一個很長的階段。關鍵是在你自己的領悟水準。每個人的出身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職業不同,看問題的方法、處理問題的角度都不同,這對真正掌握武式太極拳也產生了差異。武式太極拳不求外形上的架式大,而求內勁上、精神上的大氣勢,大氣魄,這就是武式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拳的一個方面,於緊湊處求開展。

餘功保:關鍵是哪裡“緊湊”,哪裡“開展”。

喬松茂:這是核心問題。首先目標要明確。緊湊是指它的四肢外形,手、腳伸展出去的幅度不必太大,手、腳、軀幹之間有一種呼應關係。合則“緊湊”嘛。否則即使手腳伸出去很小,彼此之間關聯性不強,那就叫“局促”了。“開展”是指你的神意要高遠,以有限的身軀容納無限的自然。

餘功保:要“緊湊”必須要穩定,架式無論大小,一定要“正”、要“穩”這樣才能“定”,才能實現有限軀體對無限自然的輻射作用。武式太極拳中是如何實現“穩定”的呢­

喬松茂:這要從兩個方面解決,身行要穩,中氣要正,一個訣竅就是在腳跟。武式太極拳動作在出腳時,總是出半步,後腳跟上總是跟到腳跟部,不要過前。往回退時幅度一樣。轉身的時候,步子先調過來,以實腿的腳跟為軸,虛腿的腳掌為輔,以脊柱為中軸,上下同時扭動,就完成了動作的轉換。這是轉身動作,比較典型的說明了腳跟部的作用,其他動作原理相同。另外一個訣竅就是氣要下沉,下部要穩。不管什麼動作,轉換可以靈,但氣不能虛浮。

餘功保:首先從養生、健康上來講,根在腳、氣沉穩是你的整體重心下降,人的思想完全想到了腳跟中心上,這是一種“靜”,對於人的身體好多疾病有康復效果。許多人通過練習武式太極拳身體好了,解決了很多問題,如糖尿病、高血壓、類風濕等。從技擊上來說,當你身體成為一個軸的時候,當你在這個軸上轉動的時候,你的重心就很穩,勁力很有基礎。而且你的力點在那兒,對方難以琢磨,彼不知我,我與大地融為一體,所以稱“幹枝梅花”或“落地梅花”。

三、內修太極拳

餘功保:您剛才也介紹了一下,武禹襄老先生本人也是個文人,這種現象很具代表性,就是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太極拳的大家在文化方面的素養非常高。您覺得文化素質對於學練太極拳會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喬松茂:文化素養對於太極拳習練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把太極拳分為三個階段練習。第一就是初級,按拳論說的,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著熟”。在這個階段,你文化水準低、文化素養差還能勉強跟得上,這時候練架子,練表面的東西。武式太極拳的架子只是很少很少的一個部分,不是說我學會了一套架子,就懂武式太極拳,那是離題萬里的事。

等你進入“懂勁”的階段的時候,中級階段,你沒有、不具備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一定基礎,自己對事物沒有一定的獨特的看法和把握合乎自然界的那種規律,絕對練不好武式太極拳。所以說,我建議練習武式太極拳的朋友,一定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古漢語,古代哲學、藝術都要學習,從而豐富自己,吸取經驗。

學古文化也是內修的一種方式。因為武式太極拳創編於清代,它的很多語言都是以古漢語形式出現的,如果我們學習武式太極拳用現代語文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可能出現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事情。

餘功保:古漢語有獨特的表現方式,跟現在的語義有所差異,特別是放在特定的拳學環境中。

喬松茂:對古拳論的理解是個很高深的學問,要下大工夫,不要從表面上望文生義。比如說武式太極拳拳論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清楚,“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好多人把它們分開來說,以為對方剛來了我就要柔。實際上這兩句話必須連在一起理解,就是在人剛我柔的前提下,必須是我順人背,而且說得很明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又比如說,一句很常用的拳諺“四兩撥千斤”,很多人理解錯誤,都以為是我用四兩去撥你的千斤,這怎麼可能­在這裡實際上忽略了一句話,古人說話很簡捷,“四兩撥千斤”前面有一個“牽動”,是“牽動四兩撥千斤”。這是什麼含義呢­就是通過我練出的太極拳的內勁,集中精力打擊對方的關鍵部位,很微弱的那一點,致命的一點,這一點就是“四兩”處,從而達到牽動對方全身的局面,就是他的“千斤”。好像作戰一樣,我用我的一個團,集中兵力打掉敵方司令部,它有一個軍、十個軍也完了,就是這個意思。“四兩”不是言己,“四兩”和“千斤”都是指的彼。

餘功保:技擊使武術的靈魂,武式太極拳是如何理解技擊的­

喬松茂:武式太極拳技擊上的表現,就是“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而且剛才我說過,不重招勢外形,“重接勁打勁”。再一個還要“迎敵變化似聲習”。你有了一定的功夫了,還要有“迎敵”變化才行。“迎敵變化”的含義是什麼,就是要根據敵人的即時特點來變化,發無定法,也就是說舍己從人,這是武式太極拳技擊上很大的特點。“接勁”打擊,不重招勢外形,以內功技擊,接勁的意思也表明要後發先至。

餘功保:很多拳家都強調以內功打人,這使一些人不理解,內功怎麼打人­怎麼體現出內功打人­

喬松茂:以內勁打人就是用內勁來打人。這是太極拳的必由之路,也就是太極拳的第二階段,“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的懂勁階段。如果你只以蠻力打人,你就還沒有登堂入室。以內勁打人有幾個特點:

一是莫測,不被對方察覺,使被打人如做夢一般,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二是斯文,你在發勁時很從容,與對方一搭手,可以使對方失去平衡,也可以根據對方來勁的大小,產生反彈把對方發出去。

三是有“禮”,以內功打人,外形又是第三者看不出來,只有技擊雙方有感受,這樣給對方一個面子。武式太極拳還是比較文氣的,對方也不會翻臉,並能友好的切磋。

四是打擊的效果好,以內功打的是對方的整體、內部,全面瓦解對方攻擊力,不像用局部的力,打擊對方的一個部位,其它部位還有戰鬥力。好多著作都提到了太極拳的勁,但怎麼練,還要練架子。我在國內外教太極拳的時候,有人說,喬師傅,你把太極拳的勁跟我講講,教我太極勁就行了,我不要學架式。我就覺得很可笑,但是也體諒他們。實際上太極拳的勁是什麼呢­是我們按照太極拳的要求,自己日復一日的苦練,日積月累產生的那麼一種自然的勁,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把人的自然能力調動起來了。只要守住太極拳的那些規矩,練到最後僵力化去了,勁就練順了,就成功了,這個時候就是太極拳的勁了。

餘功保:也就是說太極勁必須要通過盤架子練出來。

喬松茂:一定要這樣。但武式太極拳中叫“走架”為什麼不叫盤架叫走架呢­就是我剛才說的,因為它出腿就跟走路一樣,步子比較小一些,比較文明一些,比較合乎文人的身份,,這種走架很合乎自然。“懂勁”很不容易,拳論講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每個過程都要下大功夫,你把所有的要領都掌握了,這才叫“著熟”,把架子畫下來還不算。能懂勁難度更大,有的時候也不是老師不教,更關鍵的是學者是不是窮畢生精力去追求。老師教了以後,你還要獨自揣摩,集中精力,不是說老師給了你一個絕招,你會上天,不會,而是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去練它,一步一步去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