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教您中秋美食“溫故吃新”之法

一路走來,我們一起度過了多少個中秋佳節。每年中秋節吃食都大同小異是不是覺得有些乏味,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秋美食“溫故吃新”之法吧!

柚子

溫故:月亮保“柚”

中秋吃柚子,是中國傳統習俗之一。近期,有大量柚子涌入市場。許多人只把柚子當成是一種當季水果而已,其實中秋吃柚子還有其中緣由。“柚”與“佑”諧音,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所以,中秋祭祀時,人們喜歡用柚子。柚子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解膩。月餅吃得多了,吃一片酸酸甜甜的柚子,會有一陣清爽的感覺。

許多人吃柚子,剝皮吃果肉。建議把皮也留下來,做成各類菜肴。中秋宴席上,柚皮扣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老南寧人林謝介紹,把剝下的柚子皮先放在火上烤,把青色外皮烤焦后,用刀片刮掉,然后放到水里浸泡,取出切片燜炒,放些碎肉和辣椒,就成了一道美味。

吃新:柚皮為主,肉為輔

傳統吃法許多人都知道,新吃法就需要創意了。經營桂菜的南寧某餐館總廚吳志強從業多年,年年都做柚皮菜,摸出了不少經驗。過去吃柚皮,是因為生活苦,不舍得浪費東西,就連皮都吃了。但是現在再吃柚皮,反倒是為了解膩、消食。“大魚大肉的,客人反倒不愛吃,這柚皮一上桌,大家贊不絕口。”吳志強說。要想做出好吃的柚皮,還得不吝嗇用肉。豬油不夠香,用雞鴨油更好。燜雞、炒鴨的時候,把柚皮放入一起烹調。柚皮的吸油能力非常好,能把雞鴨的油都吸收掉。雞鴨油本來就很香,配上柚皮的清香,那真是絕頂美味。

大廚指點:柚皮主要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直接用刀把外層的青皮削掉。這樣處理的皮能保持原味,缺點是易爛。千萬不能拿來燜,否則,還未等入味,柚皮就溶爛,筷子無法夾起。應該過滾水焯熟后,迅速取出浸泡在調配好的汁水里,待入味后立即取出;另一種方法是,把柚皮曬干,或者用火烤。烤過的柚皮比較香,且吃起來更有嚼勁。經過處理,柚皮無論是煎炸蒸煮都可以,不易爛,易入味。挑選柚子皮做菜也有講究,沙田柚皮薄,吃起來沒有嚼頭,最好選擇厚皮柚。大廚的經驗是,果肉甜的柚皮會苦,果肉酸的柚皮微甜,所以,家里買到了不甜的柚子,另有一個好處,它的果皮可是個美味。

田螺

溫故:八月食螺

中秋吃螺,完全是因為這個季節的螺實在太肥美。沒有小螺,尚未產卵的田螺此時的肉質最好。老南寧人王碧珠說,以前老人家曾告訴她,對著月亮吃田螺,越吃眼睛越明亮。顯然是老人家哄孩子的玩笑話,但吃田螺的記憶一直儲存在她的腦海里。提及田螺歷史,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吃新:田螺也能釀

炒田螺不算是新吃法,紫蘇加上辣椒、酸筍,把螺那么一兜炒,就是一盤美味上桌,如今在夜市常見。田螺釀就不那么好做了,其中經歷多道工序才可以完成。這道菜是桂林平樂、陽朔一帶的特色菜,相傳已久。但是在廣西其他地區,很難吃到正宗。廚師許亞東向記者詳細介紹這道菜的制作方法。中秋時節的螺有一個好處,腹中無小螺,很適合做田螺釀。把田螺殼的尾部敲碎,把螺肉掏出。將螺肉、豬肉、香菜、薄荷、紫蘇、假蔞等一起剁碎,拌勻之后填入空螺殼里。用湯汁把田螺煨熟,再加入紫蘇、酸筍等佐料炒香,一盤鮮香的田螺釀就出爐了。

大廚指點:市民到市場采購田螺,因不知其來歷,最好提前一天購回,放在清水里,待田螺把泥吐盡再食用。

糍粑

溫故:糍粑比月餅更重要

中秋節吃糍粑在書上極少記載,但是在廣西的許多地區,確有這樣的習俗。一些地區甚至中秋節可以沒有月餅,但是卻不能沒有糍粑。家住桂林市的龍雪嬌記得,從小家里過中秋之前,家里就會做糍粑。做法是,把新收回來的糯米淘凈,用飯甑蒸熟。放到石臼里搗,足足要搗一個多小時才能做好,一個個圓餅被晾干放置。到了中秋那天,母親就會取出幾個,放在火上烤給兄弟姐妹們吃。烤熟的糍粑外皮酥脆,內里卻是很黏糊的米漿,吃起來口感特別。在桂北地區,還有吃米糕的習俗。米糕和糍粑一樣都是用糯米做的。《中國民俗大系》一書記載,桂北的年輕小伙子在中秋之夜,就會結伴唱歌走寨。姑娘有選擇性地給男方分贈米糕,如果米糕是淡的,證明姑娘對小伙子沒有興趣;如果微甜或者甜,則表示有希望。這一傳統現在在農村里也漸漸消失,只是米糕還繼續留了下來,年年中秋都隆重登場。

吃新:糍粑烤著吃

在壯族地區,糍粑是傳統食物,逢年過節必備。有的糍粑也有餡,有花生芝麻、白糖等餡,后來出現了紅豆沙、綠豆沙等餡。有一種新吃法是,把白糍粑烤熟,撕成兩半,往里加入芝麻花生、紅豆綠豆。總之,食者想吃什么餡料,就往里加,加完后再把糍粑合在一起吃掉。

大廚指點:糍粑是廣西一道傳統食物,吃了幾百年的食物要想吃出新意還得動些腦筋。南寧某酒店總廚許東平介紹,糯米本身就有獨特的清香,所以添加輔料的味道無需太濃重。既然是中秋節,可以結合一些當季特色,比如桂花蜜、玫瑰蜜,清香加糯香,味道更佳。

大廚指點:所謂新菜不過是觸類旁通,主婦們在家里也可以當大廚,只要自己發揮一下想象力,把鴨子換成雞、扣肉或是其他肉類,都能做出一道好菜。挑選芋頭的時候,要選外皮略帶一點紫色的。剝開后,芋肉上布滿像紅筋一樣的花紋為最好。只要挑選好芋頭,無論如何烹調,都會很美味。

芋頭

溫故:中秋節“剝鬼皮”

清乾隆《潮州府志》中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可見吃芋頭這個習俗由來已久。廣西出產的芋頭品質好,中秋餐桌往往少不了這道菜。春節時吃的芋頭扣肉,隆重又油膩;相比之下,中秋節的吃法就簡單一些。

吃新:荔蓉香酥鴨

喜歡看卡通片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麥兜的故事》里春田花花幼兒園校長教小朋友說的“荔芋火鴨扎”。許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但廣西廚藝界大師王堂豪一聽就明白了。他說,這道菜其實就是“荔蓉香酥鴨”。早在20年前,王堂豪經常做這道中秋宴席必備的菜品,它的做法即使放到今天也算新潮,因為畢竟不容易見到。做法是,用做扒鴨的方式把鴨子燉爛,切成兩半,取掉鴨骨;將芋頭切片蒸熟后,用勺子碾成芋泥;在芋泥里拌上油、鹽、味精等佐料后,平鋪在扒鴨里面。鋪好芋泥的鴨子放入油里炸,炸到鴨皮酥脆后起鍋切塊。這道菜外酥里嫩,芋頭的清香和鴨子的油膩相結合,一口咬下去,滿口留香。只是這菜的工序太復雜,現在的餐館里已經極少見到。

中秋美食“溫故吃新”之法是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別有一番心意呢!趁著佳節團聚,把這些“小花招”應用到美食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