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道-主食篇
米飯
以米飯為主食的人,總是無法想象面食世界的精彩。得知我是山東人后,很多南方吃米飯長大的朋友,都認為我老家從前一定是餐餐煎餅,現在估計是頓頓兒饅頭。每次,我只能被迫再自豪地給他們解惑一次,主食這事兒,米飯和面食,是兩個國度。說米飯是南方人的主食,這個大致沒錯,午飯、晚飯都吃,一輩子就這么過;但饅頭,真是北方人的主食嗎?可以算,但,它在北方人食譜中的位置,遠不像米飯在南方那么霸道,事實上,拿我老家來說,現在,每周14頓正餐(午餐/晚餐)中,饅頭連一半都占不到,大約也就是四分之一多點吧。
饅頭
不吃饅頭,那主食吃什么呢?太多了,不說煎餅,常吃的就有面條、餃子、包子、火燒(餡餅/韭菜盒子之類,我老家統稱火燒),鍋貼(不是南方的那種類似煎餃的東西,而是東北叫貼餅子的那種,沿著鐵鍋貼一圈兒,中間煮著大鍋菜,骨頭或者魚),蔥油餅,豆腐卷兒,大餅,面餅(面為材料做的煎餅)。這些東西,在我老家,依據家庭口味不同,主婦能力和喜好不同,而占據不同的主食位置。餃子、包子、火燒著三種帶餡兒的食物,不同季節,餡料不同,我家常吃的餃子餡兒有韭菜、白菜、蕓豆、茄子、角瓜(音譯,不知道學名)、西葫蘆、蘑菇,搭配豬肉或者羊肉、蝦仁什么的,芹菜和茴香餡兒因為我不吃,所以很少包。
拿我家來說,2000年左右,我娘在的時候,一般每周的飲食安排(14次午晚餐)是:1頓餃子,2頓面條,2頓包子(包子一般一次包很多,夠吃2頓的,當然,未必是連續吃兩頓,可以凍起來,隔兩天吃第二頓),1頓煎餅(年紀大了,烙煎餅很累,烙得少了,就省著吃,她們這代人,還不習慣去買煎餅吃),1頓蔥油餅(里面有時候加肉,做成類似披薩那種,當然,那時候我還沒吃過披薩,我娘更不知道那東西),1頓大餅(大餅多數是買,再早之前是用糧食換,自己偶爾也做),1頓鍋貼或者火燒,4頓饅頭,還剩余一頓,可能是豆腐卷,又或者大餅/煎餅。注意,這只是“主食”,菜還是要燒的。
在北方,要當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婦,單就飲食方面來說,顯然要比南方更辛苦。你需要掌握的食物種類很多,煎餅的辛苦不必多說,無論餃子、包子、火燒,還是豆腐卷、面條、蔥油餅、饅頭,都相當耗時耗力。當然,我說的面條,是手搟面,不是那種買來的掛面。每一種,要做到讓家里人滿意,顯然都比去超市挑最貴的米買一袋兒回來要難得多,也辛苦得多。而由于可選的種類太多,對于吃什么主食上,家里人有時候還會有分歧,如何協調,又是一種額外的考驗。比如,大兒子要吃餃子,二小子要吃火燒;老大要吃韭菜餡兒餃子,老二要吃白菜餡兒的。注意,這都是主食,不是菜,不吃這個,可以吃那個,主食一般只做一種,沒得選,說白了,只能滿足一個人。
餃子
餃子是我最喜歡吃的,也是我唯一得了娘真傳的手藝,其他的幾種,從娘走后,就再也沒吃過那么可口的了。我去過那些全國都有名的飯店,也去過一些當地人介紹的小餐館兒,但終歸沒有什么,能夠比得上娘做的味道。可惜,這話,娘是聽不到了。在娘心目中,我一定是個挑剔地小家伙,成天鬧著吃餃子,有一陣兒,餃子吃膩煩了,又不高興了,鬧著讓她烙蔥油餅,炒肉吃。哥哥從初一開始住校,大多數時間,家里就我一個孩子,加上大大和娘對我的那種無以復加的寵愛,幾乎家里的飯菜都是圍繞著我的口味來轉。跟很多鄉親一樣,我們那邊對穿衣服不講究,但是,絕對不會虧了口和肚皮,尤其是孩子的。因了這個,也托了母親廚藝的福,雖然家里不富裕,我從小到大,吃得一直很開心。
現在,我每周六都包餃子,哪怕就我一個人在家。不少朋友都奇怪,你太有耐心了,花這功夫干嘛?喜歡吃,好這口,這是一個原因;自己的口味兒,自己最清楚,外面店里沒有這種味道,這是二個原因;餃子里,有家和娘的味道,或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吧。每次吃到那種味道,就像人還在五蓮,大大和娘還在身邊一樣。父母去世8年多了,我已經34歲了,寶寶明天六個月了,生活和血脈就這么一天天一代代的延續,同樣延續的,還有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在寶寶長大前,我準備學會包包子和火燒,如果大大和娘知道,我把她小孫子照顧得這么好,一定會為我感到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