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夏秋交替警惕“秋老虎”帶來的各類疾病

立秋剛過,預示著夏天已經慢慢離去。在“秋老虎”肆虐橫行的天氣里,尤其要防備夏秋高發病的“侵襲”。譬如感冒、腹瀉、氣管炎等疾病,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夏秋交替季節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疾病預防

胃腸疾病

夏秋之交多發胃腸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不吃過冷、硬、燙、辣、黏的食物,戒煙禁酒。

感冒

立秋后溫差大,容易著涼,著涼后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病菌乘虛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誘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內注意通風。身體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預防感冒。

腦血管疾病

寒氣與燥邪相結合,使血管收縮,導致腦血管病變增多,很容易誘發中風。特別是中老年人,立秋后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進餐時防止過飽,晚餐以八分為宜。

呼吸道疾病

季節變化時,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應特別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體弱者需注意鍛煉,加強營養,保持輕松心態也很重要,時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手足口病

夏秋之交小兒手足口病多發,4歲以下的寶寶容易得這種病。手足口病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糞便等感染,因此應做好寶寶日常用具的消毒,教孩子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

腹瀉

腸胃病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細菌性食物中毒、是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同時,經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胃系統很容易出現功能失調的狀況,腸道抗病能力減弱,若有不慎,就會出現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甚至會引發腹瀉。

秋天養陰

現在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再加上大家生活居住的環境,尤其是頻繁生活在鋼筋水泥建筑里,離土壤越來越遠,吸取的地氣不足,會影響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得體內的“陰”相對不足。春夏養陰如同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比如傍晚澆花,同

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所以秋天養陰的話則需要:多喝水。中醫以為水為陰氣之源,所以秋季應該多喝水。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漫步田野、山村、公園,都有助于養陰而調整機體陰,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多接地氣。汗出過多就會損人體之“陰”,所以秋季鍛煉身體時,還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

秋季養生留意調理脾胃

夏秋季節,在這似熱非熱的天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經常冷飲冷食,冰冰的冷飲順著食道進入胃的感覺,讓非常多人只喊“爽”。殊不知,這時候的胃已經被刺激的“直不起腰”了,不要以為秋天天熱就可以像夏天那樣為所欲為,夏秋交接之時,要特

別注意飲食方面,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腸胃鬧毛病。所以立秋之后最好盡可能地少吃寒涼食品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該多禁

忌。夏秋交接,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品,少吃辛辣刺激等油膩類的食品。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補。

秋季養生之防秋乏

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期間的推移,大家會慢慢的適應從悶熱到涼爽的這種季節交替的變化,然而身體還是有點跟不上這變化的速度,因此會影響到生活和工作,所以還是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首先要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運動。然而要留意,秋季并不是一個進行高強度鍛煉的季節,應循序漸進,以免適得其反;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我國中醫注重形體和精神的調養,以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有“養陰培元”之效。睡覺時最好在子時之前,由于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時,此時睡覺,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

秋天留意防燥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干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比如皮膚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竅,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為常見。此外,肺還與大

腸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腸,腸燥則容易出現便秘。所說“木之為舟,無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潤為貴”。所以要想防秋燥,還要在飲食上多加調理,比如適量的喝淡茶、豆漿等。適當的選食一些能

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品,比如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若是腸燥,則需要多食蜂蜜等對潤腸有作用的食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要多調節空氣濕度,保持四周環境的水分,比如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內,多種植或擺放一些綠色植物,以緩解空氣中的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