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三伏天如何防暑養身 少吃冷食多喝姜茶祛暑濕

現在已經進入三伏天,天氣更加炎熱,那么三伏天如何做好養生保健工作呢?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三伏天的第一天開始,請不要喝冰鎮類的飲料,不然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要堅持在伏天喝熱水,這樣會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三伏天,應該如何科學防暑養身?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

不吃涼食對身體有益,但沒那么神奇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確實是一年中冬病夏治的重要時節。這條消息的做法有助于養生,尤其適合正在做三伏天灸冬病夏治的人群和一些體虛的老人小孩。但養生更注重長期的習慣,在十幾天或一個月內就能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這樣說就有點夸張了。滕醫師說。

從養生角度來說,建議大家吃跟身體溫度接近的食物,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不要吃過涼的食物。身強體壯的健康人,消暑的寒涼食物應少吃。對于亞健康人群和體虛的老人、小孩來說,最好不吃寒涼食物,拒絕一切冰鎮飲品。

夏季中暑,分為兩種

中暑分為兩種,一種是陽暑,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如建筑工人、警察、環衛工人等,易中熱邪,導致耗氣傷陰,引起頭暈、乏力、口渴、頭痛、大汗、面色發紅、體溫升高,這叫做“陽暑”。此時可以吃人丹、十滴水等藥物,注意不能用溫熱的藥,如蘇合香丸。

而另一種是陰暑。三伏天里,暑熱常夾雜濕邪。很多場所冷氣開得很足,使得戶內外溫差達到10攝氏度以上,例如寫字樓、酒店、地鐵等,長期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人,毛孔收縮,身體出不了汗,熱散不出去,很容易中陰暑。陰暑的特點是頭暈、惡心、乏力、沒食欲、大便稀、舌苔膩。此時可喝藿香正氣水,刮痧等,注意不能吃寒涼的藥物和食品。滕醫師說,從臨床上看,中陰暑的人更多。

夏季暑濕,多喝姜茶

專家介紹說,過多攝入冰涼的食物,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姜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