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神經性厭食癥

提到厭食癥這個疾病,相信很多人并不覺得陌生。其實厭食癥全稱叫做神經系厭食癥。這類疾病的發病人群很多,而這類疾病的主要特征就是害怕自己體重增加和肥胖,從而選擇控制體重,甚至是通過過度節食,亂吃減肥藥等手段進行減肥。那么到底具體的神經性厭食癥的癥狀和表現是怎么樣呢?

神經性厭食癥的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3-2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當然也有男性的患者,但是男性的患者往往比較少,通常是女性的十分一。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經性厭食癥的癥狀和表現。

神經性厭食癥

神經性厭食(AN)指個體通過節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維持體重明顯低于正常標準為特征的一種進食障礙,屬于精神科領域中“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一類。其主要特征是以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為特點的對體重和體型的極度關注。嚴重患者可因極度營養不良而出現惡病質狀態、機體衰竭從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臟并發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繼發感染、自殺等。

發病年齡及性別,主要見于13~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其發病的兩個高峰為13~14歲和17~18或20歲,30歲后發病者少見,圍絕經期女性偶可罹及;AN病人中男性僅有5%~10%,男女比例為1∶10。

臨床表現

1.心理和行為障礙:主要包括追求病理性苗條和多種認知歪曲癥狀。

AN患者并非真正厭食,而是為了達到所謂的“苗條”而忍饑挨餓,其食欲一直存在。患者為控制體重、保持苗條的體形而開始節食或減肥。常見的方法有限制進食,為限制每日熱量,通常吃得很少;還有進食后摳吐或嘔吐,進行過度體育鍛煉,濫用瀉藥、減肥藥等。AN患者存在對自身體像認知歪曲,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型和體重,堅持認為自己非常肥胖。否認病情是該癥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患者拒絕求醫和治療,常常由家屬發現其消瘦、進食甚少、長期便秘、閉經等問題而帶其到醫院就診。此外,AN可伴有抑郁心境、情緒不穩定、社交退縮、易激惹、失眠、性興趣減退或缺乏、強迫癥狀。

2.生理障礙

AN患者長期處于饑餓狀態,能量攝入不足而產生營養不良,導致機體出現各種功能障礙,其營養不良導致的軀體并發癥累及到全身各個系統。常見癥狀有:畏寒,便秘、胃脹、惡心、嘔吐、噯氣等胃腸道癥狀,眩暈、暈厥,心慌、心悸、氣短、胸痛、頭昏眼花,停經(未口服避孕藥)、不孕,睡眠質量下降。

治療方法

1.恢復體重,逆轉營養不良。門診、日間醫院和住院都能使患者體重恢復,凡符合入院指征的患者需住入綜合性醫院或精神科病房,住院治療后應繼續門診治療。

2.采用不同治療方式相結合綜合性治療,并采用個體化治療方案。針對患者對體形和體重的過度評價、他們的飲食習慣和一般的心理社會功能進行治療,包括:心理教育、支持治療、營養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家庭治療)、自我關懷小組和支持性小組。

(1)支持治療:目的是挽救生命,維持生命體征的穩定。主要包括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和酸堿平衡失常,給予足夠維持生命的能量,消除水腫,解除對生命的威脅。(2)營養治療:目的是恢復正常的體重。營養治療特別是飲食的攝入應從小量開始,隨著生理功能的適應和恢復,有計劃、有步驟地增加。(3)藥物治療:在AN疾病的不同階段對藥物的要求不同,急性治療期主要強調快速而有效的體重增加,而維持治療期的作用是防止疾病復發。(4)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對18歲以上起病的慢性成年AN患者療效較好,具體內容包括: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對AN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心理教育和營養咨詢,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性質,認識到科學、合理的飲食對身體發育和健康的重要性。

預后

AN經過一系列綜合治療,約45%的患者預后較好,無任何后遺癥;約30%的患者預后中等,仍有不少癥狀和體型、體重問題;約25%的患者預后較差,很難達到正常體重,有慢性、反復發作、需要反復住院治療。5%~1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臟并發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繼發感染、自殺等。病程短、起病年齡小的患者預后較好。

看完了上面關于神經性厭食癥的癥狀和表現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認識和了解了。神經性厭食癥的治療,除了需要用過藥物進行治療之外,還要通過心理方面的治療,營養治療等。只有從心理上給予患者講解和教育,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更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