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三伏氣溫高攀 如何防范暑熱

進入7月后,就到了所謂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國農歷小暑與大暑之間的一段時間,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暑熱暑濕就成了我們防范的重點。

今年“三伏”是哪天?

2012年6月21日“癸丑”是夏至。往后數第一個“庚日”是6月28日“庚申”,第三個庚日是7月18日“庚戌”。這一天是“頭伏”的第一天。8月7日“庚子”立秋,這一天是“三伏”的第一天。8月16日是三伏的最后一天。今年頭伏10天,二伏10天,三伏10天。

謹防中暑:躲開陽光未必躲過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進入高發期。在許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勞作才容易中暑。對此,重慶大坪三院楊國漢教授提醒大家,其實在高溫且通風效果不好的環境下,人體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襲;而頻繁穿梭于高溫環境和低溫空調場所者,更容易患上暑濕感冒。

楊教授說,不要以為只要避開陽光,就可幸免于“暑”。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只要是在高溫、通風不良且濕度較高的環境下呆久了,同樣容易“中招”。因此,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保持通風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很多都有空調,空間過于密閉,而且氣溫與室外的高溫反差很大。楊教授指出,人們頻繁在室外的高溫環境和室內的低溫環境中往返,機體忽熱忽冷調節不過來,就很容易患上暑濕感冒。大熱天人們在室外行走時,皮膚上的汗腺大開,突然進入到十幾二十攝氏度的空調環境中,這時體內的暑熱還沒來得及排完,寒氣就突然襲來,很容易出現各種不適和病癥。另外,過于貪戀冰冷食物會引起的腸胃不適,長期吹電風扇、洗冷水澡來降溫,都易引發暑濕感冒和各種毛病。這些都是暑濕引起的健康問題,也是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現。

注意食品健康:避免食物中毒少吃溫熱食物

三伏天有人稱之為“桑拿天”。炎炎夏日,不僅讓人心煩氣躁,就連食欲都大大減退,吃不下又睡不好,煩躁、疲乏無力,甚至頭暈、胸悶,中醫講是“暑傷氣”,民間則說是“苦夏”。這個時候對飲食要格外的關注。

飲食要清淡,注意夏季衛生,避免夏季傳染病。同時,伏天是食物霉變高發期,要注意食物保質、保鮮。夏季生食、涼拌菜比較多,要特別關注飲食衛生。餐具、砧板、抹布要生熟分開。吃新鮮的食物,剩飯剩菜不要舍不得倒掉,謹防因飲食不清潔而導致的食源性疾病。

體質偏熱的人在三伏天尤其要注意少吃溫性、熱性食物,比如羊肉、狗肉、草魚、鰱魚、帶魚、黃鱔,以及核桃仁、杏、櫻桃、龍眼、楊梅、椰子等。此外,飲料和含水量豐富的水果會使人體尿頻,尤其在晚餐或晚餐后大量進食這些食物,使人夜尿頻多,影響睡眠質量。平時體質虛弱,經常自覺四肢發涼的人更不適宜過多吃冷飲和冷凍的綠豆湯。

冬病夏治:三伏貼

“冬病”,是指在寒冬季節容易發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患有“冬病”的人多屬于陽虛體質,一年四季中,人體在夏季時的陽氣最為旺盛,而在這個季節利用夏季氣溫高,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通過一些培補陽氣的方法來糾正陽虛體質,常能使“冬病”的發作次數和嚴重程度得到明顯的改善,這便是“夏治”。“夏治”實際上是針對“冬病”的一種預防措施。

俗話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由來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貼,還有三伏天扎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三伏貼和三伏天拔是兩種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適合進行“夏治”的“冬病”主要適用于咳嗽、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咽喉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體虛易感冒、關節炎、慢性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畏寒癥及慢性腸胃炎等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