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

張仲景:陰陽平衡是養生的基本

【導語】張仲景不但是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而且也是一位深得《內經》之旨的養生學家,他在《內經》保養元氣、預防疾病的理論指導下,利用藥療、食療、體療、針療等方法來扶正祛邪,促進康復,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防微杜漸治未病

張仲景在《傷寒論》原序中曾抨擊那些不注重攝養身體的人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至於養生大法,它非常重視“治未病”。他在《金匱要略》開篇第一句就直陳“上工治未病,何也­”接著他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闡述了預防疾病的方法。

1、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

人是能動的順從大自然的變化,還是被動的接受大自然的約束,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張仲景認為人的能動性應當占主導地位。他形象地說:“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怎樣才能象輕舟那樣自由地在水上遨遊呢­他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這與《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道理是一致的。

2、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惡化的關鍵在於“養慎”。

所謂“養慎”,就是內養正氣,外禦病邪。他說:“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這段話集中反映了張仲景防重於治的養生思想。文中所說的“不令”,“適中……即醫治之”,“才覺……即導引”等,都包含有早期防治的積極意義。

3、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張仲景把“導引吐納”放在首位,這不是偶然的。

導引是以肢體運動、自摩自捏、伸縮手足為特點的一種醫療體育方法。吐納,《莊子·刻意篇》說是“吐故納新”,實際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祛病方法,類似現行的氣功。“導引吐納”就是防病抗老的運動,它簡便易行,而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人們樂於接受。從現代醫學理論來看,這些運動主要是通過刺激神經末稍,促進血液、淋巴迴圈和組織間的代謝過程,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加強肌肉纖維的活動能力,最後使整體機能逐步得到改善。

另外,張仲景還善於用針灸來防止疾病的傳變。例如當太陽病“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又如太陽病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現在,我們常用針刺風池、風府來預防和治療感冒,很可能與仲景的經驗有關。

調養後天養元氣

張仲景非常重視食物的療養作用。考仲景之方,雜有不少食品藥物,如生薑、大棗、小麥、大麥、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雞子黃、山藥、百合、蜂蜜、飴糖、羊肉、酒等。這些食物對五臟具有不同程度的補養作用,特別是對脾胃的調養功能尤著。但飲食須有節制,應當注意衛生,以及相宜、禁忌等。張仲景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由與病相宜,由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他在《金匱要略》中彙集了有關禽獸魚蟲、果實菜穀與飲食禁忌的經驗。例如飲酒過度可致“酒疸”,“飪之邪”可引起宿食。大凡“穢飯餒肉臭魚”、“六畜自死”、“果子落地經宿”、“被霜生茶”等,都不可食之。

另外,張仲景對服藥後的飲食禁忌也被後世醫家所推崇。例如他對服桂枝湯的禁忌,包括“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些食物對病體的危害,主要是損傷中焦脾胃之氣。爾後脾胃學家李東垣吸取張仲景的經驗,擅長調補脾胃之氣,在《脾胃論》中還設有“脾胃將理法”、“攝養”等專篇,對飲食養生的方法有更多發揮。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設差後勞複證治,它為熱病後鞏固療效、預防復發、養胃復原樹立了規範。方藥論治概括起來為:調中助胃清熱的枳實梔子豉湯、解熱和胃的小柴胡湯、溫中健脾的理中丸、利水解脾腎之困的牡蠣澤瀉散、生津養胃清熱的竹葉石膏湯等。後人將這些方法推而廣之,應用到內傷雜病中去,常收到健脾胃、扶元氣、生津液之效,則病情自愈。

滋陰助陽抗衰老

強調體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是《內經》養生學的基本思想。張仲景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燮理陰陽、抗衰老的方劑,例如腎氣丸,《金匱要略》中凡見四處,具有滋陰助陽的作用。滋陰之虛可以生氣,助陽之弱可以生水,腎氣振發,氣化復原,則病可去,衰可複。後世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方,就是由腎氣丸化裁而成。

經實驗研究及臨床實踐證明,腎氣丸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加血液迴圈,改善腎功能,以及護肝、降壓、降血脂、強心、利尿等作用。並用於治療老年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腎炎、心臟病等。再如薯蕷丸,是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方藥。嶽美中體驗到“很適用於老年人,因高年氣血虛損,常有周身不適,頭眩、肢痛、麻木諸症。”認為此方補中有行、不偏陰、不偏陽、不偏氣、不偏血、不寒不熱、不攻不瀉、不濕不燥、調理脾胃、氣血雙補、內外並治,能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後人還推《傷寒論》中的小建中湯和複脈湯(即炙甘草湯)為理陽氣、顧陰液之祖。小建中湯是補氣主方,對呼吸、迴圈和消化機能均有增強作用,現代廣泛用於各種身體衰弱性疾患。複脈湯是補氣複脈主方,有改善血液迴圈、促進代謝、糾正貧血、興奮中樞的作用,特別是對心臟疾患有較好療效。《臨證指南醫案》中說“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複脈。”誠為至理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