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養生:消暑養陰話西瓜

插圖 宋溪

“碧蔓淩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炎炎夏日,吟著宋代詩人范成大的詩句,捧著香甜可口的西瓜,既飽口福,又消暑解熱。元人方夔在《食西瓜》詩中雲:“恨無纖手削駝峰,醉嚼寒瓜一百同。縷縷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這首詩描寫的是大家邊吃西瓜邊說笑的愉快情景。

由於西瓜含水量高,清涼去火,故又有伏瓜、夏瓜、水瓜等別稱,而初時則稱寒瓜。西瓜原產何處?不少人認為,約在南北朝(西元四、五世紀)時,西瓜才由中亞西亞經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新疆,因此中國種植西瓜只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又因“西瓜”一詞最早見於北宋史學家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其中敘述了五代時後晉的胡嶠在遼國食用西瓜的情況。有人據此認為,西瓜是由五代時後晉的胡嶠從遼國帶入中原的。其實,事實並非如此。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我國最早的通史《史記》一書中,就曾記載:“邵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從邵平始。”由此可見,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我國就開始種西瓜了。

西瓜的家世,還是留給歷史和考古學家們去論證,堪稱“瓜中之王”的西瓜之所以如此受人喜愛,是因為它瓤美汁多,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去暑解渴,開味滋身。據資料介紹,西瓜含水量最高可達96%以上,果汁中包含著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如各種糖類、維生素、多量的有機酸和氨基酸,各種礦物質以及蛋白質、脂肪等。吃西瓜能利便解渴,去暑散熱,于人體大有益處。無怪乎清代文學家紀曉嵐有“涼爭冰雪甜爭蜜,消得溫暾傾諸茶”的詩句。這意思是說,在大熱天,吃了像冰那樣涼、像蜂蜜那樣甜的西瓜,頓覺透心涼爽,口也不渴了,以至於把泡好的清香的茶水也倒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知道鎮涼後的西瓜更能清暑解渴,土方法是把整個西瓜放在竹籃中,潛入水井中,浸泡半天再撈出食用。

西瓜除當水果食用外,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我國民間早有這種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按照中醫理論,西瓜味甘,性寒涼,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養陰、利尿消腫、淨化血液、減肥美容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咽乾咽痛、小便黃赤、瀉痢、水腫、中暑、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炎、膀胱炎、泌尿系感染、尿道結石、背痛、腰痛、醉酒等症。西瓜的藥用性能,李時珍謂其有“消煩解渴,寬中下氣,利小水、解酒毒”。明代汪穎在《食物本草》中說:“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藥組成,是醫聖張仲景創制的治療氣分熱盛的千古名方,把西瓜比作天生白虎湯,是形容西瓜清熱解暑的效果神奇。

西瓜渾身是寶,除西瓜瓤外,西瓜皮、西瓜籽皆是食療佳品。西瓜皮,也叫西瓜翠衣,含有葡萄糖、蘋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以及更豐富的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因而也有解熱除暑,消炎降壓,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減少膽固醇沉積,軟化擴張血管,抗壞血病等功效。西瓜皮長於利尿祛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收集食用後的深綠色瓜皮,去淨瓤肉、在烈日下曬乾即得。其入藥主治暑熱、煩渴等症。將其燒研後含在嘴裡,則能防治口、舌、唇內生瘡。我們常用的西瓜霜,就是西瓜皮與中藥皮硝混合後產生的白色結晶。將它施於患處,能清熱消腫,適用於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對口舌生瘡也有一定療效。西瓜籽潤肺健脾,可止渴、開胃、化痰。取西瓜籽仁9至12克煎湯內服,或者生吃,或者炒熟嚼食,均有一定的降壓效果,適合高血壓患者。此外,西瓜籽的殼和仁都有一定的驅除蛔蟲和絛蟲的作用。

應提醒諸君的是:西瓜雖好,也有宜忌。西瓜性寒,食當適量,吃多了會導致過寒而損傷脾胃。產婦的體質比較虛弱,尤應注意。腎功能出現問題的病人如果食瓜過多,會造成水分在體內儲存過量,血容量增多,容易誘發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吃西瓜會導致血糖的升高。病情較重的甚至會出現代謝紊亂而致酸中毒,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