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中醫諺語養生的對與錯

醫學諺語,大都具有詩意芬芳的特點,常常運用和調動各種修辭手法。生動的比喻,是諺語中運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使得一些本來枯澀難解的問題,立時就被諺語的無限魅力軟化了。

但是我們同樣應該清楚地明白,事物的兩面性規律是無法逾越的,伴隨著諺語特殊表達效果而來的,是它的水分問題和如何處理好這些水分與醫學學術的關係問題。

“四季不離蒜,不用去醫院”、“十月蘿蔔小人參,家家藥鋪關大門”等,強調的都是事物的一個方面,不能把大蒜、蘿蔔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石榴止肚痛,簡單又易行”、“生薑拌蜜,咳嗽可醫”,說的是石榴、生薑、蜂蜜作用的一個側面和與它們功能相對應的那些腹痛、咳嗽,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療的唯一方法,也不是這些藥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由此可見,諺語的泛指性與中醫學 辨證施治的理論、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治療思想,是頗有距離的,我們不能用純醫學的觀點去看待它、理解它、應用它。換句話說,醫學諺語不能與醫學科學劃等 號,它是有局限性的。我們可以發現,大量古代諺語的指向都是以黃河流域的時序和節令為基點的。比如“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了當柴燒”、“正月二月三月 間,薺菜可以當靈丹”的說法,如放在湖廣地區,時段上可能要提早一個月左右;要放在華北地區,可能就得推遲一個月左右;如放在東北地區,可能就更要向後推 遲了。

諺語屬於俗文化的範疇,部分諺語不可避免地會顯露出隨意流俗、言之失當的現象,有些甚至是在傳達著完全錯誤的資訊,出現與醫學理論無法接通的鴻 溝。“飯後一支煙,勝似活神仙”、“媽媽嘴饞吃兔肉,孩子患病長兔唇”、“腳踏一星,能管千兵”等,顯然都是受到古代歷史、科學條件的限制,認識論局限的 產物。對於這樣的諺語,一般不要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應採用扶正糾偏的原則,取其合理內核,糾正其不科學的因素,運用科學知識,對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 其獲得新的生命而被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