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前後天氣悶 科學浸浴可養生
明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該節氣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省,夏天來得比較早,在芒種時節,雨水和陽光變化無常。這時候建議市民應晚睡早起,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但要避開太陽直射,小心中暑。
芒種後要常洗澡
芒種時期,也預示著炎熱已離我們不遠。夏日晝長夜短,人容易疲憊,這時,中午短暫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但要注意的是,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民間有句老話說道,“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在養生專家看來,這時候如果在沐浴上注意調養,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中醫流行藥浴,所謂藥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湯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湯藥,用蒸氣沐浴的方法或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藥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浸浴、熏浴、燙敷,作為保健養生則以浸浴為主。
以浸浴為例,經常用的是以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做料以調養。先將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十倍于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鐘,然後煎煮30分鐘,再將藥液到入浴水內,即可浸浴。有條件的可每日一次,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亦可用於局部泡洗。
需要注意的是,在藥浴的過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由於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通過體表和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根據不同藥物的組方,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等功效。
多喝水增加蛋白質攝入
每當氣溫升高,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減弱,容易出現乏力倦怠、胃脘不舒等各種症狀。這時候不少市民的解決方法,要麼就自己吃藥解決,要麼就找醫生求治,但其實如果在生活上稍微注意一下,這些症狀都可以避免。小編在這裡出了幾個方子可供大家參考。
首先,多喝水。高溫炎熱環境中,機體為散熱而大量出汗,每天可達4200毫升,因此在37℃―38℃下從事勞動的人,每天需要補充10―12升的水才能滿足機體需要。如不及時補充,當機體失水超過體重2%時,工作效率明顯下降。補充水分時應分多次補給,每次少量既可使排汗減慢又可防止食欲減退,還可減少水分蒸發。
其次,適當飲用淡鹽水。汗液中氯化鈉含量為80mmol/L,所以在高溫環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人每天有大量氯化鈉隨汗喪失。通常每天可損失20―25克,如果不及時補充可能會引起嚴重缺水和缺氯化鈉,重者引起迴圈衰竭及痙攣。
當氣溫達到36.7℃以上時,氣溫每升高0.1℃每天應增加1克氯化鈉,但食鹽最高不超過30克;隨汗液排出的還有鉀、鐵、鈣、鎂,其中鉀最應注意。據悉,長期缺鉀的人在高溫環境下最易中暑,因此應該補充鉀以提高機體耐熱能力。補充鉀可用氯化鉀片,也可增加含鉀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果和各種豆類等。隨汗液流走的還有鐵,每天損失超過0.3毫克,相當於通過食物吸收的1/3量,因此要多食用動物肝臟、蛋黃和豆補鐵。
第三,當氣溫達到35℃―40℃時,汗液含氮每小時可達206―229毫克,25℃時僅為125毫克。身體較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下可能出現負氮平衡,而失水可以促進蛋白質分解,尿氮排出增加,血皮質醇濃度升高,使蛋白質分解代謝加速,糞便排氮也增多,因此蛋白質供給量比正常稍高,占飲食總熱能12%―15%。養生專家建議,市民每天應攝入100―200克蛋白質,且應有50克來自魚類、肉類、蛋類、奶類和豆類中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