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藥益母草的臨床應用
益母草,又名益母蒿、坤草。其藥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其主要成分為益母草堿、小蘇堿、益母草定;次要成分為芸香甙、淄醇、有機酸及維生素等。這些成分具有興奮子宮、利尿、興奮心臟、擴張血管、興奮呼吸、溶血、抗菌等作用。自古以來醫家總把它作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專用良藥。近年來,隨著對益母草研究和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臨床應用的方法和範圍不斷拓展。
1.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黏膿血便、腹疼,呈反復發作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屬於中醫學“腸癖”、“休息痢”、“髒毒”等範疇。以脾胃虛弱為本,以濕熱或寒濕蘊結腸道,腸絡損傷為標,而氣滯血瘀貫穿於整個病程。治則:清熱化濕,運脾和胃,理氣活血。藥用益母草30g,白芨10g,附子15g,水煎取藥100ml,每日2次保留灌腸。連用1周可見明顯療效。該藥平和,活血化瘀而不破血,解毒療瘍而不苦寒敗胃,價廉而效彰,臨床應用也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2.蕁麻疹
蕁麻疹屬於中醫“隱疹”,俗稱風疹塊。《諸病源侯論》指出:邪氣客於皮膚,每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癢瘕疹。所以治療本病的基本治則是疏風散邪,養血活血,調和營衛。《本草》雲:“益母草莖主隱疹癢,可作浴湯。”藥用益母草30g,伍用羌活10g,防風15g,川芎15g,茯苓10g,僵蠶10g,蟬衣10g,牡丹皮10g,浮萍10g,甘草10g,赤芍10g,白鮮皮10g,生地黃10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5劑即可使諸症消失。方中重用益母草增加活血化瘀的功能。
3.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表現為毛細血管脆性和滲透性增加,導致皮膚出血(紫癜),而血小板計數不受影響。且常有關節炎、腹痛、腎炎、腦出血等改變。屬於中醫“血證”、“斑疹”、“肌衄”範疇。其主要原因為風熱之邪侵襲肌膚,入營傷絡,致血溢脈外而成。特點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紫青斑點,隨出隨收,熱傷胃絡時,會致胃出血,熱注於腎則有血尿,熱傷腦絡可致腦出血。治則:清熱解毒,活血涼血。藥以益母草30g,石膏30g,知母12g,玄參9g,犀角2g,梗米20g,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可愈。《本草匯言》雲:益母草行血養血,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誠為血家之聖藥也。臨床根據過敏性紫癜的病情可加大益母草劑量至60g,未發現不良反應,既安全,又有良效。
4.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多發病、常見病,其主要病機為氣虛夾瘀痰阻滯與水濕停聚。治宜氣(虛滯)血(瘀)痰(結)水(濕聚)同治,藥用益母草30g,黃芩15g,桂枝15g,茯苓10g,澤瀉15克,赤芍10g,白芥子15g,昆布15g,桃仁15g,桔梗15g,水蛭6g,水煎服,每2日1劑,4周為1療程,連續2個療程多能奏效。本方重用益母草,取其活血祛瘀、利水消腫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活血化瘀和利水消腫藥能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從而改善前列腺體的血液迴圈,促進腺體組織消散和吸收,故益母草誠為治療前列腺組織增生的良藥。
5.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屬於中醫學“崩漏”的範疇。主要表現為月經淋漓不斷,時多時少,病程較長。臨床治療比較困難。葉天士認為“久病入絡”。病久多瘀,胞宮瘀血不去,新血不能歸經,此崩漏難治之根結所在。臨床必須應用活血化瘀止血法才能奏效。方藥:益母草20g,白芍12g,當歸9g,木香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1周可愈。以後每值月經來潮的前1周服藥6劑,一般3~4個週期即愈。《本草綱目》雲:益母草能“活血化瘀,調經解毒,治胎漏難產……崩中漏下”,其功專入血分,行瘀血生新血,行瘀血而新血不傷,養新血而瘀血不滯。現代藥理學證實,益母草有增強子宮收縮的作用,其作用與腦垂體後葉素、麥角新堿相似。本方更有白芍配當歸,一張一弛,穩定子宮,少佐木香,疏肝開鬱,和胃健脾,臨床用於久漏不止或反復經年不愈者,屢用屢效。
6.其他病症
益母草是治療婦科病的要藥,為治療婦科病之首選之品。但益母草已不局限於治療婦科病,甚至目前已成為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常用藥物之一。如益母草與川芎相配可治療頭痛眩暈及青光眼、交通性腦積水、腦梗塞、顱內血腫、前庭迷路水腫引起的眩暈頭痛;益母草與貫眾相伍可治療腎病綜合征;益母草與香附相合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經水不斷等婦科疾病;益母草和鹿銜草相伍可治療青春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更年期崩漏、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血熱夾濕證,並認為益母草利尿消腫、祛瘀生新,促進子宮收縮,而鹿銜草溫腎補陽,清虛熱而止血,二者攻補兼施,相輔相成而奏效。也有人報告用益母草單方治療性冷淡、黃褐斑療效甚佳。藥理學研究證明,益母草能改善子宮、卵巢血液迴圈;調節性激素,增進性激素的分泌水準,這是治療這些疾病有效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