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天麻祛風止頭痛的小常識

[天麻祛風止頭痛小常識]

天麻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又名赤箭,為蘭科多年寄生植物的塊莖。長於熄肝風、平肝陽、祛風通絡,廣泛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風濕麻痹及中風後遺症,對頭痛、頭暈目眩者尤宜。天麻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耳源性眩暈和痰濁中阻所致的頭痛、眩暈有獨特療效,被譽為“治風之神藥”。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原因能引起頭暈頭痛。比如貧血、大腦失養,或者痰濁淤血阻滯於體內等。要治療這些因素引起的頭暈頭痛,只有糾正貧血,去掉痰濁及淤血才行。由於天麻並沒有補血及祛痰化淤的作用,因此不能單用天麻來治療,必須與補血、祛痰化淤藥配伍,才可以標本兼治,頭暈頭痛藥到病除。

[不同加工炮製方法對天麻中有效成分的影響]

1、採用hplc方法測定貴州省嚴的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凡新鮮天麻經 過除去表皮(或因挖掘時損傷塊莖),不論煮法或蒸法加工品,其天麻素 含量均有降低,而原皮蒸法加工者含量一般較高,這與天麻素易溶于水有 密切關係。

2、天麻經不同加工處理後天麻素和天麻甙元的含量,結果以煮法加 工為好,煮5—lomin為宜。如用蒸法,應嚴格控制時間。如鮮品不經殺酶 處理,直接切片乾燥,成品率及有效成分含量均較低。

3、天麻的加工炮製方法,除用水煮或蒸外,還有用於熱炮製方法進 行加工。丁敖林曾對天麻的3種炮製方法(浸潤法、幹熱法、蒸軟法)進 行了比較,採用分光光度法檢測天麻經3種不同方法炮製後天麻素的含量。 認為幹熱法較其他兩種方法為優,工藝簡單,週期短,成品率高,天麻素 含量不下降。

4、蔣禮年等曾對天麻不同切制方法進行了比較,並用分光光度法檢測其天麻素的含量。認為蒸切法較好,天麻素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