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秋季補腎氣要先調養脾胃

小心“陰暑”傷人
“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立秋後雖有了涼意,但還有些“暑氣”沒散,在暑熱中毛孔是張開的,皮膚腠理(腠理是皮膚的紋理)比較疏鬆,外界的邪氣容易侵襲身體而中暑,出現頭痛、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要避免吹涼風、吃冷食。
秋喝粥養脾胃
立秋前後,晝夜溫差加大,脾胃容易在這種冷熱刺激中發生不適。中醫養生提倡立秋開始每天早晨吃粥,粥是最利於健脾的食物,可以幫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而且,秋天是進補的季節,調理脾胃有利於吸收更多的營養。
多吃時令蔬菜解“秋燥”
可適當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應適當向能養陰、生津、性味甘潤的食品傾斜。具體說來,一是清熱祛燥的粗糧雜豆類,如麥片、黃小米、玉米、綠豆、白芸豆等;二是應季的蔬果類,如蘿蔔、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棗、荸薺等;三是滋陰潤燥的葷食類,如鴨肉、河魚、河蝦等。

早睡早起收斂陽氣
從立秋開始,自然界旺盛的陽氣開始減弱,陰氣逐漸增強。我們的睡眠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早睡可以增加夜裡的睡眠時間,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運動吸收陽氣,同時舒展了肺氣,相當於為秋天養生提前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