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包子饅頭的來歷

文章導讀

包子饅頭是很多人最愛,這樣的食物味道獨特,而且在提供人體能量上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不過對這些食物在選擇的時候,也是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尤其是對減肥的時候,都是要適量吃的,包子饅頭的熱量比較多,如果在晚上吃的太多,會很容易發胖的,那包子饅頭的來歷是什麼呢?

很多人對包子饅頭的來歷並不是很瞭解,因此在購買包子饅頭的時候,還是在製作包子饅頭的時候,都是可以先對它的來歷進行很好認識,使得知道它是怎麼出現的。

包子饅頭的來歷: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和“包子”的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幫被稱作為“臥龍”。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佔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當時世稱的所謂“隆中對”。後劉備根據諸葛亮的建議和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了荊益二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據相傳,就在孔明諸葛亮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曆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朋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曆五月間,夏季炎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裡,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死亡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並且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就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裡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然而,更為有趣的是:在《愛竹淡淡藪》一書中載:“宋趄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甯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肴。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遊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通過以上介紹,對包子饅頭的來歷也是有著很好的瞭解,因此對它選擇的時候,也都是可以放心進行,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對包子饅頭吃的時候,都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進行,包子餡的種類多,饅頭在製作方法上也是有著很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