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有理,清火無罪
上火是什麼?
有人說“上火就是感覺嘴巴裡和鼻腔裡特別難受,總是幹幹的”;
有人說“上火就是有時嘴裡潰瘍或者是眼睛發腫”;
有人說“上火就是臉上長痘痘”
還有人說“上火是解便總是不痛快”
那到底上火是什麼呢?
我“上火”
我今天好像有點上火。“上火”,似乎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聽得懂的民間俗語,它既不是某種病的名字,也不是什麼專業的醫學術語。而是一個很泛泛的統稱。
中醫認為,在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它能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火在一定的範圍內是必需的,但超過正常範圍就是邪火了,就會表現出病症,統稱“上火”。 中醫認為上火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
上火也分類
上火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的陰陽是平衡的。對於實火來說是陰正常但陽過多,這樣就顯為實火,它一般症狀較重,來勢較猛;而虛火是指陽正常而陰偏少,這樣所表現出的症狀輕,但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
根據部位,上火又可分上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做“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做“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做“下焦火”。
根據臟腑,上火又可分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
心火:中醫認為心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如果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症狀。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藥物清心瀉火。
肝火:古人說“暴怒傷肝”,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鬱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鬱氣滯而肝火上炎。表現為頭痛、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幹、胸悶脅疼。中醫常用夏枯草、桑葉、菊花或金銀花等調治。此外,睡眠不夠或是睡眠品質不好,也會造成肝火上升。
胃火:由於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症狀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幹口臭、腹痛便秘、牙齦腫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鐵樹葉等藥物瀉胃清火。
肺火: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於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其表現主要是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藥物清肺火。
起“火”了
火從哪裡來?引起“上火”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面:其一是各種熱邪,也就是各種細菌、病毒等致病菌侵犯身體;其二是身體抵抗力減弱時,病邪趁虛而入,如身體過度勞累,休息不好,或受冷,淋雨等使抵抗力下降等。秋冬季節,氣候變化無常,空氣乾燥,是易引起“上火”的季節。
飲食也是上火的主要原因,中醫認為食物有五味,歸五臟,吃了某些熱性食物後,如果加上自己體質的因素,就會導致機體的改變,過量食用蔥、薑、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物等都會上火。
上火=發炎?
“上火”是中醫的說法,但在西醫,卻有著不同的解釋。從西醫來看,上火的種種表現往往是局部感染。比如口唇周圍,咽部等的感染,還有牙齦紅腫、出血等,這些都是炎症的表現。
西醫認為上火是一種應激性疾病,這可能和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有關。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都不大健康,吃得太好,攝入的營養和熱量太高,腸道無法正常吸收或排解,積聚在體內形成毒素,長期以往會滋養細菌,降低免疫力。
如何下火?
所以,對於上火的治療,總的原則是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少食過於油膩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乾燥,小便不混濁。如有輕微上火現象,平時可以吃些梨、藕類的食品。對於上火嚴重的人,還是要依靠藥物的幫助。
著火了要用水來救火,但不是所有的火都能用水來救。同樣,我們的身體有了火也要及時滅火,但不是所有的火用同一種藥就能消除。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症狀來辯證施治。而且,市場上所出售的去火藥多屬於治療“實火”,所以,想要“藥到病除”,最好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去醫院請教醫生。
常見清火藥的區別
牛黃清心丸:主治心火和胃火引起的牙痛、口臭、便秘。
牛黃上清丸:主治火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牙痛或毒火所致的癤子等。
牛黃清胃丸:主治胃火上升引起的口瘡、牙痛、心煩口渴和便秘等症。
龍膽瀉肝丸:主治肝火盛引起的口苦眼紅、耳聾耳鳴、肋痛、黃疸等症。
水果也上火
中醫認為容易上火的水果都屬熱性,指的是熱量高、糖分高的水果。相反的,熱量低、富含纖維,但脂肪、糖分都很少的水果,就屬於寒性,這樣的水果吃下去纖維和水分會佔據胃腸空間,所以此類水果不會使人上火。寒涼類水果有柑、橘、荸薺、香蕉、梨、柿子、西瓜等;溫熱類水果有棗、栗、桃、杏、龍眼、荔枝、葡萄、櫻桃、石榴、鳳梨等;甘平類水果有梅、李、椰、枇杷、山楂、蘋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