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祛濕為主 如何調養脾胃

最近一段時間,氣候炎熱潮濕,很多人或多或少出現了腹部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大便稀溏甚至腹瀉的症狀。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該如何養生,如何調養脾胃?

指導專家:山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 遲莉麗

長夏指陰曆六月

遲莉麗主任介紹,不同於氣候學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中醫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通俗地說,長夏指陰曆六月(農曆六月),夏季最後一個月份。長夏在五行屬土,在五方屬中央,在五氣屬濕,在五臟屬脾,在五體屬肌肉。

長夏時節易脾虛濕困

“長夏應脾而變化”。遲莉麗主任進一步解釋,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損傷脾陽。由於脾臟有喜燥而惡濕的特點,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瀉、水腫。除了自然界的濕氣,在長夏時節,人體也容易因脾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之證。外濕、內濕相互影響,加重對脾陽的損傷。

祛濕,分清寒濕還是濕熱

既然長夏時節脾虛濕困,那麼相應的對策就是健脾祛濕,把多餘的水濕排出體外或者減少體內水濕產生。

遲主任介紹說,濕邪有寒熱之分,祛濕之前也應分清是寒濕還是濕熱。

寒濕的人舌苔白、膩、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樣的室溫下,比別人易感到冷,喝熱水感到更舒服。對於寒濕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氣、溫陽利濕的方法,如參苓白術散、理中湯、苓桂術甘湯等都是臨床常用中成藥。可以常吃利水除濕或芳香化濕的食物或藥物,如鯉魚、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許辛辣、溫熱的食物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濕的作用。

濕久困於體內,就會鬱久化熱,變成了濕熱。濕熱者舌苔黃、厚、膩,口幹苦,大便黏滯不爽,小便黃。對於濕熱者,治療的重點則為清熱利濕,如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連樸飲、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等。苦瓜有消暑解毒的功效;西瓜可以消暑利濕;番茄營養豐富,有清熱、解毒、止渴的功能;黃瓜可以清熱、利水、消暑;綠豆能夠清熱解毒;荷葉清暑利濕。

日常起居亦可養脾祛濕

遲主任說,長夏時節食物種類要多樣,飲食宜定時、規律。適當吃些清熱類食物,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及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蔬菜,如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桃、番茄等,以滿足身體消耗所需要的營養供給。少吃油膩、易上火的食物。但要慎食太多瓜果冷飲,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

長夏悶熱,人易出汗,所以要特別注意補水,要經常、少量地喝些水。要儘量少飲酒,因為酒亦主濕。除了礦泉水外,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脾胃不好的人,可以用蓮子、荷葉、薏米、絲瓜、大棗、山楂、砂仁等,也可以用健脾、醒脾、消食的中藥自製涼茶或藥粥調養。

長夏時節要注意不要過於貪涼,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老幼體弱之人慎用涼水淋浴。長晝酷暑是長夏的主要氣候特點,人體也應該適應自然界規律,晚睡早起。適宜的室內氣候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環節。以調節溫度為主,室內溫度以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濕功能,將室內相對濕度調到40%~60%。不宜長時間室外活動,要防出汗過多,但也不能不出汗。

長夏天氣濕熱,易使人心情煩躁,因此養脾還要保持好心情。喜悅輕鬆的心情對脾有益,嫉妒、憂慮、多思則對脾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