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養胃秘訣 這樣吃打好保胃之戰
秋季已經開始慢慢離我們遠去了,天氣也越來越冷,最近冬天的氣候已經逐漸顯現。在這個季節交替的時間段,身體在適應季節變換過程中,人的脾胃經受著考驗,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選擇合適的食物,否則很容易傷脾胃。那麼在秋冬換季時節如何養好我們的胃呢?下面一起來看看養胃的秘訣。
一、“八宜”飲食原則
胃病需“三分治七分養”,很多人都知道這一說法。飲食調養是最直接的養胃方法,也可以說是養胃的重中之重。
中醫有“胃喜暖惡寒”的說法,就是說胃對溫度十分敏感,喜歡溫暖的食物,而懼怕寒性和冰涼的食物。因此,在冬季,生冷瓜果儘量不吃或少吃;在烹飪方面也要注意,涼拌菜也應少吃;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不宜直接食用,應放至室溫或加熱後食用。此外,“老胃病”們還要注意“八宜”飲食原則。
宜少宜精:
每餐飲食量要少,七八分飽即可,忌暴飲暴食。食物的品種和烹飪要精細易消化,粗糙的、含粗纖維的食物不易消化,還可能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痛、飽脹等。
宜溫宜潔:
食物溫度要溫暖適宜,不吃不喝冷的、冰的飲食,儘管天氣寒冷,但是也應該不吃過燙的食物。食材一定要清洗乾淨,烹飪食物時也應該注意清潔衛生。
宜鮮宜淡:
食物一定要新鮮,不吃過期或放置過久的食物。烹飪食物要清淡,不吃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軟宜緩:
選擇的食物要容易消化的,烹飪時要蒸煮熟透,使食物鬆軟易消化,少吃烘焙、燒烤、質硬的食物,以免對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加重胃腸負擔。進食速度要緩慢,細嚼慢嚥有助消化,不可狼吞虎嚥。
“病從口入”,飲食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不小的影響。注意飲食調養,讓胃也過個舒服的冬天。
二、分清胃寒還是胃熱
在近代生活中,不良的生活習慣總是讓我們的胃很受傷,生活中胃痛也成為許多人常見的毛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陳小憶解釋,中醫認為胃病常分為胃寒和胃熱,食物也有寒熱之分,中醫的治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俗話說“病從口入”,吃錯東西可是要傷胃的。
想要不傷胃首先就要分清楚是胃寒還是胃熱——
【胃寒】
陳小憶解釋,許多有胃寒的毛病人。大多是不良飲食習慣引起的,如喜歡吃生冷的食物,三餐不定時等不良的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胃寒,表現為胃痛伴有胃部寒涼的感覺,用暖水袋暖胃,疼痛就會得到緩解。常因天氣變冷或者吃生冷食物後引發胃部疼痛或疼痛加重。
胃寒疼痛又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疼痛來勢兇猛,疼痛劇烈,常因暴食生冷之品所致;虛證疼痛來勢較緩,隱痛持續,常因氣候或飲食稍不注意所致。
胃寒的人儘量不要吃生冷的食物,比如綠豆、西瓜、火龍果、柿子、藕、螃蟹等食物,否則會加重胃寒的情況,很傷胃。但可以適當地吃些暖胃的食物,如羊肉、豬肚、南瓜、核桃等溫性的食物。也可以在飲食中加入薑、胡椒等調料。
食方:胡椒豬肚湯
——驅寒暖胃,適合脾胃虛寒者
白胡椒50克,少許薑片、豬肚1個。將豬肚洗乾淨,與材料一同放入煲2小時,加食鹽調味即可。
【胃熱】
胃熱,重則即謂胃火。引起胃熱的原因有很多,如嗜酒,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喜歡吃煎炒燥熱的食物等等,表現為胃痛有灼熱感,常伴口渴、口苦、口臭,甚至出現牙齦腫痛、咽幹、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胃熱的人喜歡喝冷飲,吃冷食,因為入肚後會帶來舒適感。
胃熱疼痛也分虛實證,實證即胃火過旺,疼痛較劇並伴有燒灼感,口臭或者牙齦腫痛,大便幹結。而虛證即陰虛火旺,疼痛較輕,伴口幹微苦,或口腔潰瘍等,過度疲勞可以誘發或者加重症狀。
胃熱的人群與胃寒的人恰恰相反,要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如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而且要注意遠離煎炸、辛辣等待有刺激性的食物,少吃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否則更會助長胃熱。
食方:海帶綠豆粥
——去胃火
海帶30克、綠豆30克、白米100克。放在一起煮粥,根據個人的口味可加入白糖,做成甜粥。
三、有開胃止嘔功效的七款水果藥膳
柳丁煎:取一個柳丁,用水泡去酸味,加蜜煎湯頻服。
甘蔗薑汁:取甘蔗汁加少量生薑汁,頻頻緩飲。
柚子皮煎:取柚子皮用水煎服,連服數天。
枇杷葉蜜:取枇杷葉洗淨,在火上稍烤,抹去絨毛,加水煎取汁,兌入蜂蜜服用。
薑汁米湯:取生薑汁數滴,放入米湯內,頻服。
牛奶韭菜末:牛奶煮開,調入少量韭菜末服用。
紫蘇薑橘飲:蘇梗9克、生薑6克、大棗10枚、陳皮6克、紅糖5克,煎水取汁當茶飲,每日3次。
四、五色食物護胃遠離癌
“紅”是指番茄(即番茄),一天一個番茄,患上癌症的幾率減少45%;
“黃”是指玉米、胡蘿蔔,這些食物維生素A多,缺乏維生素A的孩子容易感冒、發燒、扁桃體炎;中年人容易患癌症、動脈硬化;老年人容易眼睛發花、視力模糊;
“綠”是指能防癌和降血脂的綠茶;
“白”是指燕麥片,它不但可降低膽固醇,還對糖尿病、減肥有特別好的功效,此外還能通大便;
“黑”是指黑木耳,科學實踐證明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每天吃5-15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