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既為藥中“和事老” 慎用甘草是學問

自古以來,甘草作為一種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在大多醫藥處方上,基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據記載,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可見甘草在中藥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李時珍《本草綱目》有這樣一段話:“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自《神農本草經》稱之為“美草”、“蜜甘”,列為上品。遠在晉代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甘草是解毒良藥,可以“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

據瞭解,甘草性平,味甘,能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生甘草偏於清熱解毒,炙用則偏於補脾益氣。因此,很多人都會選用甘草泡水喝,因為它不挑體質,什麼體質都適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用藥,用的是藥物的偏性,甘草能解一千二百草木毒,那吃進去的藥物會不會同樣被‘解’了,如果被‘解’啦,那藥物還能起作用嗎?那為什麼現在的中醫師都熱衷甘草了?是不知道甘草的藥性,還是已經養成習慣?


在《傷寒論》中,有這樣的記載:“凡峻攻之劑,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陷胸湯、十棗湯等,都不用甘草”,而且除桔梗甘草湯中的甘草生用外,其餘都是炙用,此外,在攻下劑中,大承氣湯、大柴胡湯等都是沒有甘草的。

以上就說明甘草一個是補益粘滯,不利於祛邪;另一個就是甘草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由此可見,臨床應用甘草,必須根據病情,而不是根據固有的思維或者習慣。

另外,甘草在應用時,一般不起主要治療作用,它的任務是幫助“君藥”發揮作用,並能減輕一些藥物的毒副反應,使方中諸藥同舟共濟,驅除邪患。雖然如此,但若配伍應用失當,甘草則當和不和,當解不解,增藥之毒,助邪肆虐。正因為此,甘草又有藥中“和事老”這毀譽參半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