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
問題 【膀胱炎】 【歸檔】 15年07月25日

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

問題描述 您好,我想問問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的食用方法,我聽說他的作用很多,但是我不知道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的食用方法,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的食用方法應該是怎麼樣才是最有效的呢?
網友回答
2015年07月25日 16:37

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適應症為本品適用於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列感染:1.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性肺炎、支氣管炎等;2.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等;3.消化道感染:細菌性痢疾等;4.耳鼻喉感染:急性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5.皮膚、軟組織感染;6.淋病。藥理毒理折疊編輯本段本品對多種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有效,陽性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耐西林與一些耐甲氧苯西林株)、肺炎球菌、糞鏈球菌以及其他鏈球菌屬等;陰性菌包括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布藍中文卡他菌、埃希桿菌、克雷伯軒菌、奇異變形桿菌等;厭氧菌包括脆弱桿菌。氨苄西林鈉為本品中的殺菌成分,作用於細菌活性繁殖階段,通過對細胞壁粘肽生物合成的抑制而起殺菌作用。丙磺舒為苯甲酸衍生物,它與氨苄西林競爭腎小管同一主動轉運載體,抑制後者從腎小管排泄,提高氨苄西林的血藥濃度,延長其血消除半衰期(t1/2)。藥代動力學折疊編輯本段氨苄西林對胃酸穩定,口服吸收尚好,吸收後分佈良好,膽汁及尿中藥物濃度較高,在有炎症的腦脊液、胸腹水、關節腔積液和支氣管分泌液中均可達到有效治療濃度。血消除半衰期(tl/2β)為1~1.5 小時。血漿蛋白結合率為20%。口服後24小時尿中的排出量占給藥量的20%~60%,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丙磺舒經肝臟代謝,主要以單巰基尿苷酸化合物的形式排入尿中,作為代謝物仍保持其羧基的功能,85%~95%的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丙磺舒可與氨苄西林競爭腎排泄。人體生物利用度試驗表明,口服本品可延緩氨苄西林排泄,顯著延長氨苄西林的血消除半衰期,提高血藥濃度30%~40%。適應症折疊編輯本段本品適用於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列感染: 1.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性肺炎、支氣管炎等; 2.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腎孟腎炎、前列腺炎等; 3.消化道感染:細菌性痢疾等; 4.耳鼻喉感染:急性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 5.皮膚、軟組織感染; 6.淋病。用法用量折疊編輯本段口服 成人,一次0.75g,一日3次。治療淋病:一次口服4.5g(3.5g氨苄西林、丙磺舒1g)。不良反應折疊編輯本段1.本品不良反應與西林相仿,以過敏反應較為常見。皮疹是最常見的反應,多發生於用藥後5天,呈蕁麻疹或斑丘疹;亦可發生間質性腎炎;過敏性休克偶見。2.胃腸道反應如舌炎、胃炎、噁心、嘔吐、腸炎、腹瀉及輕度腹痛等也較多見。3.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偶見於應用氨苄西林的病人。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少見,少數病人出現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禁忌症折疊編輯本段1. 對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者或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患者禁用。2. 尿酸性腎結石、痛風急性發作、活動性消化道潰瘍患者禁用。3. 2歲以下小兒禁用。

2015年07月25日 16:37

注意事項折疊編輯本段1.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不宜服用本品。血液生化與血象異常患者慎用。2.應用本品前需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並進行西林皮膚試驗。3.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應用本品時易發生皮疹,宜避免使用。4. 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必須就地搶救,予以保持氣道暢通、吸氧及給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措施。用藥折疊編輯本段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尚無氨苄西林在孕婦應用的嚴格對照試驗,所以孕婦應僅在確有必要時使用本品。少量氨苄西林可從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婦女用藥時宜暫停哺乳。兒童用藥 2歲以下小兒禁用。老年患者用藥 由於生理性腎功能的衰退,用量應適當減少。藥物相互作用折疊編輯本段1. 氨苄西林與卡那黴素對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具有協同抗菌作用。2. 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謝或減少其肝腸迴圈,因而可降低口服避孕藥的效果。3. 與別嘌醇合用可使氨苄西林皮疹發生率增加,尤其多見於高尿酸血症。4. 與氯黴素合用於細菌性腦膜炎時,遠期後遺症的發生率較兩者單用時為高。5. 丙磺舒可影響利福平和肝素的代謝,使後者的毒性增大。6. 與甲氨蝶呤、磺胺藥合用,丙磺舒可使後者血藥濃度增高,毒性增大。7. 與口服降糖藥合用可使後者降糖效應增強。8. 丙磺舒可抑制腎小管對西林、吲哚美辛、萘普生、氯苯碸的排出,兩者合用會增高上述藥物的血藥濃度而加大毒性。9. 與水楊酸鹽和阿司匹林合用可抑制丙磺舒的作用。10. 與利尿藥、吡嗪醯胺合用可增加血尿酸濃度。11. 與紅黴素、四環素合用可發生相互作用。以上即為針對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這個問題所做的回答,希望可以給到您幫助,同時希望您有需要的話,還是得到醫院諮詢專業醫生。以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