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提綱
太陽指足太陽膀胱和手太陽小腸,與少陰心腎互為表裡。膀胱者,州都之官,職司水液之藏泄;小腸者,受盛之官,泌別水穀之清濁。二者相互協調,在人體津液代謝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其功能發揮之正常與否,則每與心火腎陽之強弱盛衰密切相關。又太陽主開,統攝營衛,為六經之藩籬,主一身之大表。蓋足太陽中絡與督脈相貫,而諸陽皆統於督脈,故太陽為諸陽主氣是也。太陽病,為外感熱病之初期階段。外邪襲人,太陽首當其衝,是故外感多起於太陽。太陽受邪,營衛失調,每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而脈浮為其基本病理特徵。臨床上因感邪性質迥異、程度不一,更因人體稟賦陰陽強弱有別,而呈現出太陽傷寒、中風、溫病等不同的發病類型。六經辨證體系所論之太陽病,主要以外感風寒類邪氣傷人所致病證傷寒、中風為其基本類型。在這兩大類型基礎上,以大量篇幅討論基本病證之兼夾、誤治失治之補救、病證相類而異的鑒別、病證的轉歸預後等具體臨床問題,內容豐富,頗切實用。為便於理解掌握,一般習慣以本證、兼證、變證、類證等概念,分別指代基本病證、兼夾病證、傳變病證和類似病證。六經病證的演變,遵循由表入裡、由淺及深、由輕而重、由實轉虛的一般規律。太陽病因外感六淫邪氣而致,其轉歸據病邪性質、感邪輕重、病人體質強弱、稟賦陰陽,以及治療措施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機轉。一般而言,若感邪較輕、體質較強且治療得當,則多在短期內轉愈;反之,病邪必然入裡,而病情轉重。其體質稟賦偏于陽盛者,多轉陽明、少陽而為裡實熱之證;而體質稟賦偏于陰盛者,多傳入三陰而為裡虛寒之證。其在表者,汗而發之。太陽病乃因外邪襲表所致,以肌表營衛失調為其基本病理變化,故其治療大法,是以發汗祛邪為手段,達到調和營衛之目的。其代表方劑,太陽傷寒證為麻黃湯,太陽中風證為桂枝湯。一.太陽病提要(一).太陽病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①而惡寒。(1)①頭項強痛:強,拘緊不舒也。頭項強痛,言頭痛而兼項強。太陽病提綱。外邪襲表,太陽受之,肌表營衛機能因之失調。衛氣者,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者也。今邪氣犯表,衛氣浮而與邪氣相爭於肌表,故脈象應之而浮。其全力衛外抗邪之時,溫煦功能即相應不足,故凜然惡寒。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今邪犯其地,經氣運行不暢,故見頭項強痛。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條文中之脈浮與惡寒,顯然提示病位在表。而頭項為太陽循行之地,強痛為氣血不暢之征,如此則表明太陽經脈因邪阻而氣血運行不暢。寥寥14字,提綱挈領,簡練準確地揭示了“位在太陽肌表、性屬邪氣盛實”的太陽病基本特徵和共性。太陽表證,其典型者,當發熱惡寒並見。然表病之萌生,常惡寒略先於發熱,繼之以寒熱並現。是以太陽表證必有發熱,惟有遲速之別。而提綱證未列發熱一症,則寓早期診斷、防微杜漸之深意於中。(二).太陽病分類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①,脈緩者,名為中風②。(2)①惡風:當風則惡,無風自舒,實惡寒之輕者。②中風:外感熱病過程中特定證候,因風寒襲表而致,以發熱惡風寒、汗出脈浮緩為其臨床特徵。與內傷雜病之中風,名同而實異。太陽中風證提綱。論中凡言“太陽病”者,一般包括第1條之脈症。此條定義太陽中風,是第1、2條原文之合勘。在太陽病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基礎上,伴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即可謂之太陽中風證。顧名思義,太陽中風,乃風邪侵襲太陽之病證。然風之與寒,每相兼而至,難於斷然割裂。故本證病因咎之風寒,而以風邪為主是也。風寒犯表,營衛失調,衛氣與邪氣相爭於表,故發熱而脈浮;肌表失卻衛氣之溫煦,故畏惡風寒;衛陽失於固攝,營陰走泄於外,故自汗出。脈浮中兼緩者,乃風性散漫、營陰失守之故也。本證之營衛失調,習謂之衛強營弱。衛氣抗邪於外,貌似強盛,而實處顧此失彼之窘境;營陰外泄為汗,似為內弱,而源于衛氣失於固攝。因其汗出脈緩,與其後之太陽傷寒證相對而言,本證又謂之太陽表虛證。此非正氣之虧虛,言營陰之失守是也。究其實質,仍屬邪氣盛實而正氣不虛之風寒表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①者,名為傷寒。(3)①脈陰陽俱緊:陰陽,此言尺、寸。脈陰陽俱緊,意為寸關尺三部脈皆呈緊象。太陽傷寒證提綱。此條定義傷寒,亦應與第1條合論。凡起病之初,見畏惡風寒、頭項強痛、身體疼痛、嘔逆、三部脈浮而緊者,無論其發熱之遲速,皆可診斷為太陽傷寒證。太陽傷寒,緣於太陽感受風寒邪氣,而以寒邪偏重。寒性收斂,邪束於表,導致營衛失調。衛氣遏而不宣,故惡寒不已。若衛氣能及時奮起與邪相爭,則發熱見早;反之,則發熱見遲。然無論遲速,發熱一症,仍為太陽傷寒必見之象。營衛氣血因邪之鬱遏,運行不暢,故而頭痛身疼。肺衛之氣失宣,胃氣因之上逆,故可見嘔逆之征。脈浮主表,脈緊主寒,三部脈皆現浮緊,是風寒束表之典型脈象。與35條合參,本證當無汗,乃營衛郁遏之必然見症。是以本證營衛失調,以衛閉營鬱為其特徵,無汗脈緊為其表現。風寒束表,衛閉營鬱,故又謂之太陽表實證。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①。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②。若被火③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④,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①風溫:變證名,此言溫病誤用辛溫而致之變證,與後世溫病學之風溫概念名同實異。②失溲:二便失禁。③被火:用火法治療。火,此指灸、熨、熏、溫針等治法。④瘛:瘛,收縮;,舒緩。時瘛,意指陣發性肢體抽搐。太陽溫病提綱及其誤治變證。太陽溫病,咎由溫邪犯表而致營衛失調。證見發熱口渴、脈浮頭痛。以其邪性陽熱,故惡寒不明顯。此與傷寒、中風二證,病位相同,而病性寒熱有別。故強調口渴不惡寒之症,以絕對之措辭,突出其鑒別要點。臨床實踐表明,溫病邪在肌表者,仍當有惡寒之象,但程度較輕。溫邪犯表,治宜辛涼清宣,透熱存津。若誤用辛溫發汗,必致變證叢生,而見身熱灼手、脈浮實大、自汗身重、神困多寐、呼吸氣粗、語言困難等象。如此氣津兩傷、內外俱熱之變證,謂之風溫。風溫證屬無形邪熱充斥內外而氣津兩傷,治宜瀉熱清火、養陰益氣。其邪未結實,而誤用下法,重傷陰津而邪勢日囂。小便不利者,水泉匱乏也;目睛失和者,精不濡養也;二便失禁者;熱擾神昏也。若誤用火法,是資敵糧草,火上澆油。邪熱熏灼肝膽,輕者膽液外泄而發黃;重者出現色黃晦暗如煙熏、肝風內動而發驚癇抽搐等危症。一誤尚可救,若反復誤治,則性命危矣。(三).太陽病辨證1.辨陰陽寒熱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辨病發于陽、病發于陰。本條以發熱與惡寒兩個典型症狀,分別代表陰陽兩種不同屬性,說明外感熱病初期辨別陰陽屬性的方法。三陽病屬外感熱病正盛邪實階段,正邪相爭劇烈,而必有發熱之見症。太陽病發熱惡寒,少陽病往來寒熱,陽明病但熱不寒,故發熱症狀說明其病當屬陽熱實證。三陰病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多屬陽氣虧虛階段,陽氣不足以溫煦,陰寒得以內生,或外寒乘虛內陷,故而畏惡風寒,太陰之脾寒嘔利,少陰之惡寒肢厥,厥陰之厥逆嘔噦,無一不屬裡陰寒之證。由上可知,此條所言之陰陽,既是表裡淺深病位之指代,亦為寒熱虛實病性之替辭。而發熱與惡寒,則是分別作為表熱實證候和裡虛寒證候之典型表現提出。臨床可以此為鑒,舉一反三。2.辨傳變轉歸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①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②者,為傳也。(4)①靜:靜者,不變動也。脈靜意指脈象未發生變化,與症狀相應而不悖。②脈數急:相對脈靜而言,意指脈象發生明顯變化。根據脈證判斷轉歸。據《內經》逐日傳經學說,一日太陽受病,二日陽明受邪,三日少陽為病。今言傷寒一日,為外感病之初始,若脈浮不變者,意為他證皆未變化,是病情不發生傳變的徵象。雖受之一日,若欲嘔症象明顯,病人煩躁不安,脈象由浮轉為數急,則是邪氣盛實,正氣不支,病邪已然由表入裡,病情發生傳變。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5)以排除法判斷轉歸。據《內經》之說,病程已至陽明、少陽受邪之期,病情理當發生相應變化。今既不見陽明之惡熱不寒、口渴脈大等症,複不見少陽之往來寒熱、口苦脈弦等症,說明病證並未發生變化,病邪仍然羈留於太陽之表。從上述二條可知,臨床上判斷疾病之變化,病程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決定性因素,仍當以脈證為憑,不可拘泥於時日之久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①故也。若欲作再經②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8)①行其經盡:經,此指太陽經,亦暗寓週期之意。行其經盡,意為太陽病自然週期的結束。②再經:再者,重複也。再經,即病理週期重新開始,此處意為病傳陽明,進入下一病理週期。太陽病經儘自愈及會傳經預防之法。外感熱病從發生到終結有一個自然演變週期,《內經》逐日受病學說,揭示其病理發展變化的周節律,即以六、七日為其演變週期。今太陽病病程已達七日,說明已孕自愈之機,正氣即將來複,外邪可望得去,若此際頭痛發熱諸症減輕,則是將愈之兆。若病無自愈之象,則表明正氣不足以抗邪,外邪可能內陷生變,而其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則是邪入陽明,傷津化燥。因此,及時針剌陽明,促進氣血運行通暢,抗病能力因之而增強,可望防其傳變的發生。風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10)①風家:此指太陽病患者。②不了了:了,結束之意。不了了者,意指病雖解而尚未完全康復。預測太陽病解至痊癒的大致時間。太陽病,雖經發汗治療或機體自我調控,病情得以解除,然必竟病後正氣不充,或餘邪未盡,是以病人仍覺身體不適,須再調養一段時間,乃可完全康復。3.辨欲解時辰。太陽病,欲解時①,從巳至未上②。(9)①欲解時:意指邪氣最易得以解除之時機。②從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個時辰,即9時至15時這段時間。據天人相應原理推測太陽之邪解除的最佳時機。太陽者,巨陽是也。上午9時至下午15時之間,天陽最旺之際,太陽之氣可得其助,有利於祛除客於肌表的風寒邪氣。故曰太陽病欲解,其時多在巳時至未時之間。此條主要提出了治病當掌握最佳時機的指導思想,同時亦反映了時間節律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的可能性。其他五經,亦有相同的條文,討論這一指導思想,附錄於此,以供參閱: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193)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272)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275)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291)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太陽經病簡單的說來就是指風寒之邪侵犯人體肌表,正邪抗爭,營衛失和,以惡寒、脈浮、頭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侯。 由於患者感受邪氣的不同,體制的差異,太陽經證又分為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 太陽中風證是指風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臨床表現為: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或見鼻鳴,幹嘔。 太陽傷寒證是指寒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體疼痛,無汗,脈浮緊,或見氣喘。 你所感覺後背麻、緊、硬的症狀應屬於太陽傷寒證,用更通俗的語言就是受涼了,可能是感冒引起的身體的疼痛,也可能屬於西醫上講的斜方肌炎之類的肌肉的炎症。如果單有這一症狀,而沒有上面提到的太陽傷寒證的其他症狀的話,可以服九味羌活湯調理一下,房子的基本組成是:羌活12g,防風12g,蒼術12g,細辛1g,川芎9g,白芷9g,生地黃9g,黃芩9g,甘草9g 用一般的語言很難解釋清楚太陽經病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因為它本身就是用中醫的理論概念命名的一類證侯,而不是具體指的哪一種病,只有用中醫的術語才能完整解釋出它的內涵。中醫藥博大精深,如果你對中醫感興趣的話,不妨先從中醫的基礎理論看起,明白了指導中益的哲學思想就能慢慢禮物這些名詞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