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順口溜
中藥方劑順口溜方劑,方劑學名。簡稱方。方指醫方。《隋書.經籍志》:“醫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術者也。”劑,古作齊,指調劑。《漢書.藝文志》:“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方劑是治法的體現,是根據配伍原則,總結臨床經驗,以若干藥物配合組成的藥方。
中藥方劑順口溜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歷代醫家對其含義各有解釋。如元代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臣佐使”的含義是經過不斷補充而逐漸完善的。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藥味較少,藥量根據藥力相對較其他藥大。臣藥協助君藥,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藥是協助君藥治療兼證或次要症狀,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證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藥作用。例如:《傷寒論》的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組成,主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屬風寒表實證。
中藥方劑順口溜方中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針對主證為君藥;桂枝辛溫解表,通達營衛,助麻黃峻發其汗為臣藥;杏仁肅肺性為使藥。由於“君臣佐使”為封建政體名稱,現多改稱“主輔佐使”或“主輔佐引”。
科中藥方劑順口溜學的方劑分類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組成和臨床運用規律的重要手段。歷代醫家對此進行過多種探討和嘗試, 有按病名、證候、功效、臨床分科、 方劑結構、 病因、臟腑、祖方、劑型等多種方法。 其中按病名分類的方法歷史最為悠久,《五十二病方》就是最早按病名分類的方書。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查找應用。《漢書.藝文志》中的“經方十一家”載有《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金創方》等,以及《太平聖惠方》、《普濟方》、《類方準繩》等,也都是採用這種分類法的方書。按證候分類的方書首推《傷寒論》,內將方劑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證候變化分類,突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按功效分類源于唐代陳藏器 《本草拾遺》,他將中藥按功效分為宣、 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稱為十劑。
現代科學技術為方劑的臨床應用、實驗研究和劑型研製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臨床應用方面,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代臨床的多發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方劑。對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等疾病以及傳染病、腫瘤、愛滋病等都有較顯著的療效。在實驗研究方面,為提高方劑療效,減少毒副作用,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方劑的理論及複方藥理、藥效等進行了系統研究,目的在於闡明複方的作用機制,剖析藥物的配伍關係,提高對複方立法組方的理論認識,以發現古方的新用途,促進新方的創制。在劑型研製方面,重點解決傳統劑型中存在的問題,如煎藥費時費力,浪費藥材,服用不便,品質不夠穩定等,制出一批療效穩定、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的中藥片劑、滴丸劑、 注射劑、海綿劑、栓劑、油劑、霜劑、 氣霧劑、泡袋劑、粉針劑等,豐富了方劑的劑型。劑型研製中廣泛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如超濾技術、快崩技術、揮發成分穩定技術、冷凍濃縮技術、幹法造粒技術、沸騰造粒技術、無菌灌封技術等。在品質控制方面使用了薄層掃描、 高壓液相、原子光譜、 核磁共振等儀器設備,使複方逐步達到定性和定量,製劑品質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