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血管壓迫顱內三叉神經的分支引起的。治療方法多種。自從Dandy 1934年首先提出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能導致三叉神經痛和面積痙攣的論點以後。1962年Gardner 首先報導了應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並在1967年被Jannetta 大力推廣,報導了大宗應用微血管減壓技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抽搐和舌咽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的平均有效率為80%以上。微血管減壓術已被證實是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一種安全有效方法。只有微血管減壓術是從病因上治療該病,其他的治療主要依賴對抗癲癇和對神經的破壞來減輕症狀。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手術指征包括:1、排除繼發性病變;2、經長期、系統的藥物或其他治療無效,且頻繁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者;3、排除高血壓因素引起的面肌痙攣。與高血壓有關,緊張時神經興奮性增加,所以痛的嚴重,嚴重影響社交生活。建議:1.建議搜索進入我的個人專業博客:董博士的神經外科空間, 看看三叉神經痛和麵肌抽搐的多元化治療的文章,瞭解更多相關知識。 2.查一個MRI+增強,瞭解病變周圍情況. 3.不遠的話可以來看看。
可以注射治療配合中藥外敷。
射頻熱凝療法 射頻熱凝療法是利用高溫作用於神經節、神經幹和神經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目前,射頻熱凝療法在臨床較廣泛,熱凝術的治療效果良好,但併發症較多,目前尚無死亡的病例報導。雖然復發率較高,由於操作方便,可重複實施,最終達到鎮痛的目的。 不良反應及併發症 1、操作中疼痛:本方法需取得患者配合。治療前應講清楚,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此種治療具有一定的痛苦,必須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並注意從60℃開始緩慢加熱,可減少突然高溫所帶來的痛苦。 2、顱內出血:半月神經節內側鄰近海綿竇和頸內動脈,穿刺不慎或進入卵圓孔過深易損傷而出血,嚴重者可形成顱內血腫。(儀器定位穿刺可完全避免) 3、腦神經損害:如面部輕癱等。 4、顱內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可防止顱內繼發感染。特別需要注意防止反復穿刺時穿刺針穿破頰黏膜將口腔內細菌帶入顱內。 5、帶狀皰疹:可在手術後數日出現在患區,其機理尚不清楚。局部可塗甲紫或可的松軟膏,數日即可癒合。 6、角膜炎 半月神經節熱凝術的一個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即是角膜反射消失,嚴重者可引起麻痹性角膜炎,最終可導致患者失明。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加熱的溫度和時間,並隨時查看角膜反射的變化。已發生角膜反射喪失者,要囑患者帶眼鏡,使用眼膏保護角膜,防止角膜炎。有的角膜反射消失後需數個月才逐漸恢復。 7、 面部感覺障礙 大多數患者治療後可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覺障礙。在Menzel總結的315例中,治療後大約93.1%患者面部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或燒灼感。 因此,在治療前,患者及家屬有權向主治醫生瞭解治療可能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範疇。古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記載,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1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有些三叉神經痛患者,經服用中藥後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可使疼痛發作停止或減輕。有的臨床醫師採用內服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醫對於本病主張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類型,給與針對性的治療。 對於風邪外襲型,主張治宜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可採用加味吳茱萸湯(黨參、川芎各25g,吳茱萸、白芷、天麻各18g,乾薑、薄荷、防風各12g,丹參、香附各20g,赤芍15g,鉤藤30g,細辛3g),或可採用白附子10g,僵蠶10g,天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10g,膽南星10g,地龍10g,川芎10g,全蠍3g。 對於肝火上炎型,採用滋陰潛陽,降火熄風。可採用全蠍5g,蜈蚣2條,僵蠶、地龍、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術各15g,制川烏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細辛4g,鉤藤20g,石決明30g(先煎)。也可採用白僵蠶、蔓荊子、炒沒藥、龍膽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黃各15g,石決明(先煎)30g,全蠍6g,甘草3g。
半月神經節阻滯療法 採用半月神經節阻滯治療三叉神經痛目前己在國內外廣泛使用,多年來,這一注射療法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它的確能恒久地治癒三叉神經痛。但因其注射技術較難掌握,主要是穿刺操作的準確性難以把握,因此,治療效果隨著各人的技術不同而大有出入。經卵圓孔刺入顱腔內的半月神經節,注入甘油、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阿黴素等神經毀損藥物,以阻滯三叉神經第2、3支甚至全部的三支,可獲得長時間的阻滯效果。用於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頜面部癌痛及帶狀皰疹後遺痛。 治療適應證 1、本注射療法適用於一切較嚴重而頑固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尤其是具有開顱手術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2、三叉神經痛同時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並經各周圍支阻滯無效者。3、頑固的面部帶狀皰疹後三叉神經痛。 併發症 半月神經節阻滯可能引起的一些併發症,大多是由於穿刺(無儀器定位的徒手穿刺)方向不准或進針過深損傷附近的血管、腦神經和組織,或乙醇(我院使用安全性高的藥物——醫用高純度甘油)劑量較大並流入蛛網膜下隙引起損害。併發症的發生率是非常低的。半月神經節阻滯的併發症經過努力大多可以避免。 併發症主要有: 阻滯範圍內感覺喪失或異常;眩暈綜合征;咀嚼困難 ;腦神經損害;.同側角膜炎、角膜潰瘍等。 注射療法和開顱手術的關係是可以互相補充的。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近年來已很少。適用于開顱手術的患者,都應先行注射治療,凡行開顱手術未能成功者,或手術治療效果不好,或手術後復發的患者,注射療法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針灸治療 1.普通針刺療法 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裡、合穀。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 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並留針,也可用電刺激治療機作電針治療。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佈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撚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採用臥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生懼怕情緒。 3.利用蜜蜂針刺療法:蜜蜂蜇針中含有的蜂針液,對神經系統有明顯作用。結合針灸原理取穴治療,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療法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是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齒槽孔、頦孔、翼齶孔等。所用藥物包括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鏈黴素等。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治療止痛範圍局限,其效果與操作者的技術水準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關係密切,因此,多數病人在半年至2年內復發。 三叉神經周圍支阻滯根據注射部位分為:眶上神經阻滯術,眶下神經阻滯術,後上齒槽神經阻滯術,上頜神經阻滯術,頦神經阻滯,下齒糟神經阻滯和下頜神經阻滯術。
一、一般療法 (一) 藥物療法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開始每日2次,以後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藥24~48h後即有鎮痛效果。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 別名大侖丁(dilant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幾乎不溶於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