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敏破傷風
如果是傷口深污染嚴重的,必須要注射破傷風抗毒素的,哪怕是皮試陽性和過敏也應該注射。但是必須是脫敏注射。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天,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數年。潛伏期短者,預後越差。約90%的患者在受傷後2周內發病,偶見患者在摘除體記憶體留多年的異物後出現破傷風症狀。前軀症狀是全身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局部肌肉發緊、扯痛、反射亢進等。典型症狀是在肌緊張性收縮(肌強直、發硬)的基礎上,陣發性強烈痙攣,通常最先受影響的肌群是咀嚼肌,隨後順序為面部表情肌、頸、背、腹、四肢肌,最後為膈肌。相應出現的徵象為:張口困難(牙關緊閉)、蹙眉、口角下縮、咧嘴“苦笑”、頸部強直、頭後仰;當背、腹肌同時收縮,因背部肌群較為有力,軀幹因而扭曲成弓、結合頸、四肢的屈膝、彎肘、半握拳等痙攣姿態,形成“角弓反張”或“側弓反張”;膈肌受影響後,發作時面唇青紫,通氣困難,可出現呼吸暫停。上述發作可因輕微的刺激,如光、聲、接觸、飲水等而誘發。間隙期長短不一,發作頻繁者,常示病情嚴重。發作時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次發作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鐘不等。強烈的肌痙攣,可使肌斷裂,甚至發生骨折。膀胱括約肌痙攣可引起尿瀦留。持續的呼吸肌和膈肌痙攣,可造成呼吸驟停。患者死亡原因多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併發症。病程一般為3~4周,如積極治療、不發生特殊併發症者,發作的程度可逐步減輕,緩解期平均約1周。但肌緊張與反射亢進可繼續一段時間;恢復期還可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如幻覺、言語、行動錯亂等,但多能自行恢復。
目前對破傷風的認識是防重於治。破傷風是可以預防的,措施包括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主動免疫,正確處理傷口,以及在傷後採用被動免疫預防發病。治療措施主要有:1.凡能找到傷口,傷口記憶體留壞死組織、引流不暢者,應在抗毒血清治療後,在良好麻醉、控制痙攣下進行傷口處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有的傷口看上去已癒合,應仔細檢查痂下有無竇道或死腔。2.抗毒素的應用。目的是中和游離的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與神經組織結合,則難收效。分別由肌肉注射與靜脈滴入。靜脈滴入應稀釋於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滴入。用藥前應作皮內過敏試驗。連續應用或加大劑量並無意義,且易致過敏反應和血清病。破傷風人體免疫球蛋白在早期應用有效,一般只用一次。3.患者入院後,應住隔離病室,避免光、聲等刺激;避免騷擾患者。據情可交替使用鎮靜、解痙藥物,以減少患者的痙攣和痛苦。可供選用的藥物有:10%水化氯醛,保留灌腸量;苯巴比妥鈉肌肉注射;地西泮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一般每日一次。病情較重者,可用冬眠1號合劑,靜脈緩慢滴入,但低血容量時忌用。痙攣發作頻繁不易控制者,可用硫噴妥鈉緩慢靜注,但要警惕發生喉頭痙攣和呼吸抑制。用於已作氣管切開者比較安全。但新生兒破傷風要慎用鎮靜解痙藥物,可酌情用洛貝林、可拉明等。4.注意防治併發症。主要併發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張、肺部感染;防止發作時掉下床、骨折、咬傷舌等。對抽搐頻繁、藥物又不易控制的嚴重患者,應儘早進行氣管切開,以便改善通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可進行人工輔助呼吸。還可利用高壓氧艙輔助治療。氣管切開患者應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氣道霧化、濕化、沖洗等。要定時翻身、拍背,以利排痰,並預防壓瘡。必要時專人護理,防止意外;嚴格無菌技術,防止交叉感染。已併發肺部感染者,根據菌種選用抗生素。5.由於患者不斷陣發痙攣,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熱量和水分丟失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營養(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補充和水與電解質平衡的調整。必要時可採用中心靜脈腸外營養。6.抗生素治療。抗生素可選用青黴素肌肉注射,或大劑量靜脈滴注,可抑制破傷風梭菌。也可給甲硝唑,分次口服或靜脈滴注,持續7~10天。如傷口有混合感染。則相應選用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