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淋巴瘤免疫組化
免疫組織化學(簡稱免疫組化)技術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來定位組織中某種抗原成分的一門技術,在一般病理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疑難病例常要用到它,對原發病灶不明的癌症,診斷意義更大.但不能據此認為,免疫組化檢查比病理檢查更準確. 免疫組化在腫瘤病理診斷上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例如,濾泡型惡性淋巴瘤與淋巴結的反應性增生有時光憑顯微鏡很難區別,但兩者免疫組化特徵不同,前者只表達x或入(免疫球蛋白的輕鏈),而後者同時表達k和入.有時惡性淋巴瘤與未分化癌不易區別,但如果採用免疫組化技術,即可發現前者白細胞共同抗原(LCA)陽性,角蛋白陰性,未分化癌則正好相反. (2)癌和肉瘤的鑒別診斷在各種上皮癌中,細胞角蛋白陽性而波形蛋白陰,1I生,肉瘤則相反. (3)惡性淋巴瘤的分型 惡性淋巴瘤可分為T細胞型,B細胞型等,這種分型對決定用藥,估計預後的意義甚大,但單靠臨床表現來區分它們常不可靠.好在病理學家們發現,各種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不同,採用相應的抗體就可予以辨別.例如,有免疫球蛋白標記即為B淋巴細胞腫瘤,否則就是T淋巴細胞腫瘤. (4)證實內分泌腫瘤和神經內分泌瘤 轉移癌中存在甲狀腺球蛋白,說明原發灶在甲狀腺;如果在癌組織中查到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或降鈣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原發病灶很可能在肺. (5)其他腫瘤的鑒別診斷組織中能查到AFP,原發腫瘤可能在肝臟或性腺(卵巢,睾丸);查到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說明原發腫瘤可能系絨毛膜上皮癌或睾丸癌;S一100蛋白,結蛋白(Desmin),MG7陽生,則分別提示腫瘤為神經源性腫瘤,軟組織腫瘤,胃癌. 免疫組化檢查是建立在病理常規檢查基礎之上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病理常規檢查不能確定腫瘤是否惡性,單做免疫組化檢查同樣無能為力.更重要的是,免疫組化檢查易受檢驗方法,試劑, 所謂分化,是指腫瘤細胞接近于正常細胞的程度.腫瘤細胞分化越好,即越接近於其相應的發源組織.反之,則與其發源組織差異越大,惡性程度也越高.腫瘤細胞按照其分化程度,可劃分成不同的病理等級(常以英文字母G表示).劃定腫瘤病理等級的標準是未分化癌細胞在全部腫瘤細胞中所占的比重. 工級(G1)——未分化癌細胞占0~25%. Ⅱ級(G2)——未分化癌細胞占25%-’--50%. Ⅲ級(G3)——未分化癌細胞占50%~75%. Ⅳ級(G4)——未分化癌細胞占75%~100%. 由上可見,級別越高,腫瘤分化程度越差.為了簡化起見,也有人把這種分級方法簡化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級. 病理分級與腫瘤的惡性程度有一定聯繫.分化越差,癌的惡性程度越高,腫瘤生長快,容易發生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腫瘤分化高,治療效果好.但是,在一個腫瘤病灶的不同部位,分化程度並非完全一致,而病理檢查只是取腫塊中的某一小部分,故很難窺其全貌.因此,腫瘤分化程度即病理分級,在較大數量的病例研究中具有一定意義,若具體到某一個病人,則只能作為參考,其價值遠沒有腫瘤分期重要,往往也不及病理類型.
腫瘤的分化程度對於不同的腫瘤治療方式,意義亦不盡相同.就手術和放療而言,分化好的腫瘤治療後不易復發轉移,但對於化療卻不太敏感.肺小細胞末分化癌分化差,原來認為治療效果不佳,手術,放療不能作為主要的療法,但化療卻有較為令人滿意的效果,病操作技術的影響,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故同樣需要結合其他檢查進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