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暈厥
一旦發生暈厥前驅症狀時,患者要立刻平躺,既可避免外傷也能防止暈厥的發生。有研究報導:反復出現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患者,在前驅症狀時,進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運動,有助於防止暈厥發生,這可能與骨骼肌泵作用增加靜脈血液回流有關。增加液體和鈉鹽的攝入,也可能有助於預防暈厥發生。Younoszai和El-Sayed等研究發現,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每天至少攝入2L液體和120mmol的鈉(約7g鹽)可以升高血壓,增加血容量,減少暈厥發生的頻率。也有部分臨床醫生,站立訓練,類似於“脫敏”療法。讓患者每天靠牆站立10~30min,逐漸適應這種體位元性容量變化的影響。但這種治療方法還存在很大爭議,而且長期依從性較差。
對於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防止暈厥發生。應用頻率應答性雙腔起搏器比較理想,但由於目前缺乏臨床隨機試驗和充分的證據證實而且植入起搏器有感染、出血、靜脈血栓形成、心包填塞等併發症,因此起搏器不作為首選治療。但是有以下這些情況的患者可以考慮安裝:沒有或者很少有前驅症狀;其他治療無效;暈厥時有明顯的竇性心動過緩或停搏。對於這些患者,心臟起搏器可能延長從前驅症狀到意識喪失之間的時間,從而讓患者能採取措施(例如:平躺)來防止暈厥發生。
有研究報導,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迴圈血液中兒茶酚胺水準和心臟腎上腺素能神經的張力持續增加,導致心室相對排空的高收縮狀態,進而過度刺激左心室下後壁的機械感受器(無髓鞘的C神經纖維),使向腦幹發出的迷走衝動突然增加,誘發與正常人相反的反射性心動過緩和外周血管擴張,導致嚴重的低血壓和心動過緩,引起腦灌注不足、腦缺氧和暈厥。另外,人們研究還發現,神經內分泌調節也參與了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發病機理,包括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兒茶酚胺、5-羥色胺、內啡呔及一氧化氮等,但其確切機制還不清楚。
血管迷走性暈厥常由某些因素觸發,有些可能只在特定情況下發作。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工作,儘量避免這些觸發因素,儘量停用可以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暈厥前驅症狀時,患者要立刻平躺,既可避免外傷也能防止暈厥的發生。有研究報導:反復出現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患者,在前驅症狀時,進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運動,有助於防止暈厥發生,這可能與骨骼肌泵作用增加靜脈血液回流有關。增加液體和鈉鹽的攝入,也可能有助於預防暈厥發生。
暈厥是指突然發作的短暫的意識喪失,同時伴有肌張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續幾秒種至幾分鐘自行恢復,其實質是腦血流量的暫時減少。暈厥可由心血管疾並神經系統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等引起,但臨床根據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還有許多病人不能找到原因,長久以來稱之為"不明原因暈厥"。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血管迷走性暈厥是小兒時期不明原因暈厥中最常見的病因,據不完全統計,約有80%暈厥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