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多發性大動脈炎能治好嗎

多發性大動脈炎能治好嗎

問題描述 醫生您好! 我是一名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患者,今年24歲,2008年12月發病,症狀是發熱,晚上盜汗,後在浙二醫院住院後查出是動脈炎(部位在頸動脈,其他主動脈都是好的),經激素治療後病情穩定後出院,現已服用激素兩年多了,這個激素還是減不下來,而且有時候還有復發。我現在也在吃一些中藥,效果不明顯。我想請問下,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我的病情控制住,不用再吃激素?
網友回答
2015年05月24日 23:49

1、約20%是自限性的,在發現時疾病已穩定,對這類病人如無合併症可隨訪觀察。對發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臟器感染因素存在,應有效地控制感染,對防止病情的發展可能有一定的意義。高度懷疑有結核菌感染者,應同時抗結核治療。 2、腎上腺皮質激素 激素對本病活動仍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及時用藥可有效改善症狀,緩解病情。一般口服潑尼松每日1mg/kg,早晨頓服或分次服用,維持3~4周後逐漸減量,每10~15天減總量的5%~10%,以血沉和C-反應蛋白下降趨於正常為減量的指標,劑量減至每日5mg~10mg時,應長期維持一段時間。如用常規劑量潑尼松無效,可改用其他劑型,危重者甚至可大劑量靜脈衝擊治療,但要注意激素引起的庫欣綜合征、易感染、繼發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症狀和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長期使用要防止骨質疏鬆。 3、免疫抑制劑 單純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欠佳、或為增加療效和減少激素用量可用免疫抑制劑,最常用的藥物為:環磷醯胺、硫唑嘌呤和甲氨喋呤。危重患者環磷醯胺和硫唑嘌呤每日2mg~3mg/Kg,環磷醯胺可衝擊治療,每4周0.5~1.0g/M2體表面積。每週甲氨喋呤5mg~25mg,靜脈、肌肉注射和口服均可。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黴素A、驍悉、來氟米特等尚無臨床大樣本報導,療效有待證實。嚴重病例會危機生命和造成健康的重大危害,現多認為大動脈炎一經診斷,應積極早日開始免疫抑制劑與激素的聯合治療法。即使臨床緩解,免疫抑制劑維持使用仍應持續較長時間,要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4、擴血管抗凝改善血循環 使用擴血管、抗凝藥物支援治療,能部分改善因血管狹窄較明顯病人的一些臨床症狀,如:地巴唑20mg,每日3次;妥拉唑林25mg~50mg、阿司匹林75mg~100mg,每日1次,雙嘧達莫(潘生丁)25mg,每日3次等。對血壓高的病人應積極控制血壓。 5、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為大動脈炎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目前已應用治療腎動脈狹窄及腹主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等,獲得較好的療效。

2015年05月24日 23:49

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目的主要是解決腎血管性高血壓及腦缺血。 (1)單側或雙側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部嚴重缺血或視力明顯障礙者,可行主動脈及頸動脈人工血管重建術、內膜血栓摘除術或頸部交感神經切除術。 (2)胸或腹主動脈嚴重狹窄者,可行人工血管重建術。 (3)單側或雙側腎動脈狹窄者,可行腎臟自身移植術或血管重建術,患側腎臟明顯萎縮者可行腎切除術。 (4)頸動脈竇反射亢進引起反復暈厥發作者,可行頸動脈體摘除術及頸動脈竇神經切除術。 (5)冠狀動脈狹窄可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或支架置入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