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作用與功效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髒,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潤澤皮膚,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擴張血管。《本草品匯精要》曰:“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白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牢牙烏髮,延年益壽。 茯苓又稱"茯靈",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科。
茯苓是山區原始森林中的特殊資源。醫藥用途極廣。茯苓性平、味甘淡、益脾、安神、利水滲濕,能治療脾虛泄瀉、心悸失眠、小便不暢、水腫等症,茯苓中的齒孔酸,為合成腦體藥物的重要原料。茯苓為松科植 物根部寄生菌。野生,菌核呈球形。卵圓形,因生長的地理環境不同,其形狀極不規則;菌核直徑一般可達10-30公分,剛採收的鮮茯苓質軟,真乾燥後變硬,表面深褐色,被有多皺紋的皮殼,內部呈粉粒狀,白色或者淡紅色,有紅筋;子實體著生於核表面但不常見。
性平、味甘、淡,含有三萜類、多聚糖類及膽鹼、脂肪、卵磷脂、鉀、鎂等多種元素。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茯苓不僅可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以供給組織細胞。同時,還可使細胞組織(包括皮膚、黏膜、毛髮等)活性增強,活力增大,處於健康狀態,從而使我們的皮膚、毛髮顯得更加滋潤,達到美容的效果。有“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的作用。
茯苓是寄生于松樹根下的腐生真菌,其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作用。因其藥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和功用。赤茯苓為茯苓皮層下赤色的部分,利濕作用強,治療小便黃赤,尿澀痛。茯苓皮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較好,用於治療水腫、小便短赤。茯神為帶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較強,治療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於治療心區憋悶、失眠等。而朱茯苓則是用茯苓與朱砂加工炮製而成,寧心安神作用強,用來治療心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