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發白怎麼辦 [積滯]
舌苔,中醫術語。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因舌苔由胃氣所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病邪的性質和病位的深淺。舌苔的望診包括望苔色、望苔質兩部分。
正常舌有一層薄白苔,由胃氣而生。在疾病過程中,舌苔從有到無,是胃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但舌苔剝落之後,複生有薄白苔,則是邪退正生,胃氣漸複的表現。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質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質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測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淺輕重。薄苔主外感表證,亦主內傷氣鬱。厚苔主痰飲、濕邪、積滯。舌苔由薄變厚,病邪自表入裡,邪盛病進;舌苔由厚變薄,為病邪自裡達表,正勝病退。舌苔的潤燥可瞭解津液的變化:若舌面潤澤,幹濕適中為正常舌象,雖有病而津液未傷;若捫之濕而滑利,則稱滑苔,多主寒主濕,或陽虛水飲內停。若舌面望之乾枯,用手捫之無津液,則為燥苔,多由熱盛傷津、陰液虧耗,或氣不化津所致。
舌苔在舌面分佈的變化。舌苔佈滿全舌稱為全。舌苔偏布於舌面的前、後、左、右某一局部,稱為偏。察舌苔分佈的偏全,可判斷病變的所在。全苔為邪氣散漫,多為濕痰阻滯中焦之征;舌苔偏見於舌的一側,為邪在半表半裡,或病在肝膽;苔中根厚膩,多為痰飲或胃腸積滯等。舌苔薄厚、多少的變化,也是正邪進退的反映。舌苔由少變多、由薄複厚,一般說明邪氣加重,主病進;舌苔由厚變薄、由多變少,說明正氣漸複,主病退。若舌苔驟增驟退,多為病情暴變的徵象。
辨舌苔的真假,可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舌苔真假的判斷以有根無根為標準。凡舌苔緊貼舌面,不易刮去,似從舌體上長出來的,即真苔又稱有根苔。若苔不著實,如浮塗在舌面,刮之即去,即假苔又稱為無根苔。在疾病的初期、中期,有根苔比無根苔為深重,疾病後期有根苔比無根苔為佳。若舌面上浮一層厚苔,望似無根,而其下部生出一層新苔,屬疾病趨愈的徵象。在辨別假苔時需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清晨舌苔滿布,飲食後苔即退去,雖屬假苔,並非無根;若退後苔少或無苔,則是裡虛;第二,有苔有色,刮之即去,病輕淺;若揩之即去,病更輕淺;第三,厚苔一片而無根,其下不能續生新苔,是原有胃氣,其後胃氣虛乏,不能蒸化胃液上潮。多因過服寒涼藥損傷陽氣,或過服熱藥損傷陰液所致。
苔白且乾燥,稱為“糙裂苔”,多見於溫熱病。舌淡苔白而滑潤,代表寒證或寒濕證。舌苔白滑而粘膩,見於體內有痰濕或濕困於脾。舌苔白滑而腐,為胃腑蘊熱。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質乾枯者,稱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滿口生衣,出現黴苔或生糜爛點,為胃氣衰敗,髒氣將絕之危候。黃苔主裡熱證。舌苔薄黃而乾燥,則裡熱盛,津液受損。苔黃乾燥生刺,舌有裂紋,為裡熱極盛,津液大傷,臟腑大熱。舌苔黃厚而膩,多為痰熱、食積或濕熱內蘊。舌苔黃滑而潤,為陽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