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什麼是氣管切開術?
問題 【腫瘤科】 【歸檔】 08年05月05日

什麼是氣管切開術?

問題描述 氣管切開術是什麼來的?
網友回答
2008年05月05日 21:45

氣管切開術(traceotomy)系切開頸段氣管,放入金屬氣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難、呼吸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所致呼吸困難的一種常見手術。因此臨床醫師均應掌握這一搶救技能。 一、適應症 (一)喉阻塞:由喉部炎症、腫瘤、外傷、異物等引起的嚴重喉阻塞,呼吸困難較明顯,而病因又不能很快解除時,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術。喉鄰近組織的病變,使咽腔、喉腔變窄發生呼吸困難者,根據具體情況亦可考慮氣管切開術。 (二)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為了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可考慮氣管切開,如重度顱腦損傷,呼吸道燒傷嚴重胸部外傷,顱腦腫瘤,昏迷,神經系病變等。上述疾病時,由於咳嗽反射消失或因疼痛而不願咳嗽,分泌物瀦留於下呼吸道,妨礙肺泡氣體交換,使血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氣管切開後,吸淨分泌物,改善了肺泡之氣體交換。同時,術後吸入的空氣不再經過咽、喉部,減少了呼吸道死腔,改善了肺部氣體交換,也有利於肺功能的恢復。此外,氣管切開後也為使用人工輔助器提供了方便。 (三)預防性氣管切開:對於某些口腔、鼻咽、頜面、咽、喉部大手術,為了進行全麻,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術後呼吸道通暢,可施行氣管切開(目前由於氣管插管術的廣泛應用,預防性氣管切開已較以前減少)。 有些破傷風病人容易發生喉痙攣,也須考慮預防性氣管切開,以防發生窒息。 (四)取氣管異物:氣管異物經內診鏡下鉗取未成功,估計再取有窒息危險,或無施行氣管鏡檢查設備和技術者,可經氣管切開途徑取出異物。 (五)頸部外傷伴有咽喉或氣管、頸段食管損傷者,對於損傷後立即出現呼吸困難者,應及時施行氣管切開;無明顯呼吸困難者,應嚴密觀察,仔細檢查,作好氣管切開手術的一切準備。一旦需要即行氣管切開。 二、氣管切開術治療 氣管切開術分常規氣管切開術和環甲膜切開術兩種。 (一)常規氣管切開術: 術前應作好充分準備,除準備手術器械外,並應備好氧氣、吸引器、氣管插管、或氣管鏡,以及各種搶救藥品。對於小兒,特別是嬰幼兒,術前先行插管或置入氣管鏡,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再作氣管切開,更為安全。 1.體位:一般取仰臥位,肩下墊一小枕,頭後仰,使氣管接近皮膚,暴露明顯,以利於手術,助手坐于頭側,以固定頭部,保持正中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2.麻醉:採用局麻。沿頸前正中上自甲狀輭骨下緣下至胸骨上窩,以1%奴夫卡因浸潤麻醉,對於昏迷,危重或窒息病人,若病人已無知覺也可不予麻醉。 3.切口:多採用直切口,自甲狀輭骨下緣至接近胸骨上窩處,沿頸前正中線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 4.分離氣管前組織:用血管鉗沿中線分離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狀肌,暴露甲狀腺峽部,若峽部過寬,可在其下緣稍加分離,用小鉤將峽部向上牽引,必要時也可將峽部夾持切斷縫紮,以便暴露氣管。分離過程中,兩個拉鉤用力應均勻,使手術野始終保持在中線,並經常以手指探查環狀軟骨及氣管,是否保持在正中位置。 5.切開氣管:確定氣管後,一般於第2~4氣管環處,用尖刀片自下向上挑開2個氣管環(切開4~5環者為低位氣管切開術),刀尖勿插入過深,以免刺傷氣管後壁和食管前壁,引起氣管食管瘺。有人主張在氣管前壁上切除部分軟骨環,以防切口過小,放管時將氣管壁壓進氣管內,造成氣管狹窄。 6.插入氣管套管:以彎鉗或氣管切口擴張器,撐開氣管切口,插入大小適合,帶有管蕊的氣管套管,插入外管後,立即取出管蕊,放入內管,吸淨分泌物,並檢查有無出血。 7.創口處理:氣管套管上的帶子系於頸部,打成死結以牢固固定。切口一般不予縫合,以免引起皮下氣腫。最後用一塊開口紗布墊於傷口與套管之間。 (二)環甲膜切開術(cricotomy): 對於病情危急,需立即搶救者,可先行環甲膜切開手術,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再作常規氣管切開術。 環甲膜切開術的手術要點: 1.於甲狀輭骨和環狀軟骨間作一長約2~4釐米的橫行皮膚切口,於接近環狀軟骨處切開環甲膜,以彎血管鉗擴大切口,插入氣管套管或橡膠管或塑膠管,並妥善固定。 2.手術時應避免損傷環狀軟骨,以免術後引起喉狹窄。 3.環甲膜切開術後的插管時間,一般不應超過24小時。 4.對情況十分緊急者,也可用粗針頭經環甲膜直接刺入聲門下區,亦可暫時減輕喉阻塞症狀。穿刺深度要掌握恰當,防止刺入氣管後壁。 三、氣管切開術併發症 (一)皮下氣腫:是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與氣管前軟組織分離過多,氣管切口外短內長或皮膚切口縫合過緊有關。自氣管套管周圍逸出的氣體可沿切口進入皮下組織間隙,沿皮下組織蔓延,氣腫可達頭面、胸腹,但一般多限於頸部。大多數于數日後可自行吸收,不需作特殊處理。 (二)氣胸及縱膈氣腫:在暴露氣管時,向下分離過多、過深,損傷胸膜後,可引起氣胸。右側胸膜頂位置較高,兒童尤甚,故損傷機會較左側多。輕者無明顯症狀,嚴重者可引起窒息。如發現患者氣管切開後,呼吸困難緩解或消失,而不久再次出現呼吸困難時,則應考慮氣胸,X線拍片可確診。此時應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氣體。嚴重者可行閉式引流術。 手術中過多分離氣管前筋膜,氣體沿氣管前筋膜進入縱隔,形成縱隔氣腫。對縱隔積氣較多者,可于胸骨上方沿氣管前壁向下分離,使空氣向上逸出。 (三)出血:術中傷口少量出血,可經壓迫止血或填入明膠海綿壓迫止血,若出血較多,可能有血管損傷,應檢查傷口,結紮出血點。 (四)拔管困難:手術時,若節開部位過高,損傷環狀軟骨,術後可引起聲門下狹窄。氣管切口太小,置入氣管套管時將管壁壓入氣管;術後感染,肉芽組織增生均可造成氣管狹窄,造成拔管困難。此外,插入的氣管套管型號偏大,亦不能順利拔管。有個別帶管時間較長的患者,害怕拔管後出現呼吸困難,當堵管時可能自覺呼吸不暢,應逐步更換小號套管,最後堵管無呼吸困難時再行拔管。對拔管困難者,應認真分析原因,行X線拍片或CT檢查、直達喉鏡、氣管鏡或纖維氣管鏡檢查,根據不同原因,酌情處理。 (五)氣管食管瘺:少見。在喉源性呼吸困難時,由於氣管內呈負壓狀態,氣管後壁及食管前壁向氣管腔內突出,切開氣管前壁時可損傷到後壁。較小的、時間不長的瘺孔,有時可自行癒合,瘺口較大或時間較長,上皮已長入瘺口者,只能手術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