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少一定是尿毒癥麼
" 腎痛,首先弄清是什麼性質的疼痛?1.絞痛一般是腎結石引起,你可以到醫院去查一下尿常規,或者作腎超聲波,或腎CT掃描。2.後兩種疼痛就不好說了,也許是腰肌勞損,也許是損傷。只要作了上述檢查沒問題,你就可以放心了。3.引起腎區疼痛的原因很多,如尿路結石、尿路感染、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溫馨提示:及時去正規醫院做相關檢查,以便對症下藥。感染所導致的腎痛,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可以由其他部位化膿病灶經血液進入腎臟、例如癤、痛、膿腫、感染傷口、上呼吸道感染、及腎鄰近組織感染等。其它原因如囊腫、結石等也可以引起腎痛,通常輸尿管結石會讓人感到劇烈的疼痛;腎囊腫及各種類型的腎炎由於腎間質受損也會引起腎痛;長時間採取坐姿或走了很長時間的路之後也會感到腎部發酸、發脹似的疼痛。腎痛在早期可沒有症狀,原發感染灶可能已愈而被忽視,後期出現腎區痛,突然發病,並伴有寒戰,高燒、食欲不好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現,患病的一側可出現腎區痛、壓痛、叩壓痛,有時因腰痛影響腿部活動不適,可觸及腫大的腎臟,腰部肌肉緊張。 關於腎痛的診斷,有感染灶病史,如上呼吸道感染、癤、膿腫、傷口等。高熱,寒戰,菌血症的表現、腰痛、腰部壓痛、叩擊痛、並可摸到腫大的腎臟,輔以尿血檢查、B型超聲及CT檢查可以診斷。同時進行相關的輔助檢查也可幫助患者進行診斷,如血白細胞增多,分葉核細胞增多,血液細菌培養可呈陽性;尿內可有膿細胞,尿培養有細菌生長,尿沉渣塗片染色可找到細菌;腹部X光平片顯示患腎增大,腎影模糊;靜脈尿路造影顯示病變區腎盞受壓變形;B超顯示出不規則的膿腫輪廓,膿腫為低回聲區;CT腎掃描顯示出圓形無血區,CT值介於囊腫和腫瘤之間。首先考慮泌尿系結石,泌尿系彩超檢查和尿常規檢查,明確診斷和治療。多飲食,適當活動。進行腎臟、輸尿管、膀胱彩超檢查。尿常規檢查。相應治療。"
" 由於腰痛的原因較複雜,因此要確診腰痛的病因,常常需要仔細觀察分析。 ①當用力彎腰,挑重擔或舉重物之後,突然發生腰痛,且腰椎兩旁肌肉發生痙攣而有觸痛,提示可能為急性腰扭傷或腰肌勞損。 ②腰痛如“炸裂”一樣痛,並沿臀部放射至大腿後側、胭窩、小腿外側,多有針刺或電擊樣的感覺,腰痛過後下肢感到麻脹,病人躺臥後則症狀可減輕,但站立、行走,甚至咳嗽、打噴嚏、排便用力時,腰痛則明顯加重,提示可能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③腰痛,尤以第4、5腰椎旁疼痛明顯,井向一側下肢放射,甚至有明顯的麻脹感,平臥時患側下肢不能直腿抬起,提示可能為根性坐骨神經痛。此病多見於30—50歲的中年男子。 ④一側腰腹部突然發生猶如“刀割”樣絞痛,疼痛可沿輸尿管行走方向放射到下腹部、會陰及大腿內側,每次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腰痛發作時病人屈腰拱背、坐臥不寧、臉色蒼白、大汗淋漓,患側腰背部有明顯的撞擊痛,疼痛過後,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尿,提示可能為泌尿系統結石。此病多見於青年,男女都可發生。 ⑤開始先有中上腹或右上腹部疼痛,以後可牽累腰部鈍痛,發病時病人常坐臥不安,痛得彎腰打滾,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噁心嘔吐,但當結石退回膽囊或進入十二指腸後,疼痛可完全消失,可見於膽結石。 ⑥腰痛同時伴有尿急、尿頻、尿意窘迫者,提示可能為腎盂腎炎。 ⑦腰痛患者以往曾患有肺結核病史的,應考慮到腰椎結核或腎結核。 ⑧腰痛而有腎區叩擊痛者,應考慮到腎盂腎炎、腎結核、腎周圍膿腫等腎臟疾病。 ⑨腰痛常在運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應考慮到類風濕性骶髂關節炎。 ⑩腰痛在臥床時加重,起床後反而減輕,應考慮腰纖維組織 如果排尿沒有任何問題,估計至少泌尿系統的問題的可能性就要降低了,但考慮你有5,6年的病史 ,還是你到醫院做一個尿常規檢查,徹底排除一下泌尿系統的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體尿液裡不含蛋白質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質,但當腎臟發生病變時,隨血液迴圈流動的蛋白質流經腎臟時,因為腎臟濾過功能的降低而使蛋白質“漏網”。蛋白質漏進尿液從尿道排出來形成了蛋白尿。尿蛋白越高說明腎臟濾過功能越差,這是衡量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 專家指出,在蛋白尿出現後,必須對蛋白尿進行積極的控制,那麼怎樣才能控制蛋白尿呢?因出現尿蛋白病理上是腎臟內免疫反應引起腎小球內濾過和粘膜屏障消失或嚴重破壞。常規的西醫是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如強的松和環磷醯胺等藥物治療,起到緩解,一過性減輕腎內變態反應強度,暫時減少尿蛋白的作用。但西醫也有很多副作用,如白細胞減少、肝功能損傷等。 出現蛋白尿的實質是各種病理損傷導致腎臟固有細胞受損,導致腎臟通透性增強引起的,所以腎實質損傷是本,蛋白尿是表,只有修復了受損的腎臟固有細胞,時期發揮正常的代謝功能,才是從根本上治療蛋白尿,才是治症先治病,病好症自消,切不可本末倒置。 專家表示,尿蛋白越高證明腎臟的過濾功能就越差,如果在檢查中出現尿蛋白高的現象一定要及時的治療。腎病拖延不得,否則病情惡化演變成尿毒癥就無法收場了。當然,患者也不需要太過害怕,腎病不是不能治療疾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