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原治療①磺胺在腦脊液中的濃度可達血液濃度的50~80%,常為首選藥物。磺胺嘧啶(SD)成人每日總量6~8g,首劑量為全日量的1/3~1/2,以後每6~8小時給藥一次,同時給予等量碳酸氫鈉。對於嘔吐嚴重,昏迷者可用20%磺胺嘧啶鈉適當稀釋後靜注或靜滴,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靜注量為口服量的2/3。兒童量為0.1~0.15g/kg/日,分次給予。其次,可考慮選用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甲基異惡唑,療程5日,重症適當延長。停藥以臨床症狀消失為指標,不必重複腰穿。用磺胺藥時應給予足量液體,每日保證尿量在1200~1500ml以上,注意血尿,粒細胞減少、藥物疹及其他毒性反應的發生。如菌株對磺胺敏感,患者于後1~2日體溫降至正常,神志轉為清醒,腦膜刺激征於2~3日內減輕而逐漸消失。如用磺胺藥後一般情況和腦膜刺激征於1~2日不見好轉或加重者,均應考慮是否為耐磺胺藥株引起,停用磺胺藥,改用其他抗生素,必要時重複腰穿,再次腦脊液常規培養、作藥物敏感試驗。②青黴素G青黴素在腦脊液中的濃度為血液濃度的10~30%,大劑量注射使腦脊液達有效殺菌濃度。
原治療①磺胺在腦脊液中的濃度可達血液濃度的50~80%,常為首選藥物。磺胺嘧啶(SD)成人每日總量6~8g,首劑量為全日量的1/3~1/2,以後每6~8小時給藥一次,同時給予等量碳酸氫鈉。對於嘔吐嚴重,昏迷者可用20%磺胺嘧啶鈉適當稀釋後靜注或靜滴,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靜注量為口服量的2/3。兒童量為0.1~0.15g/kg/日,分次給予。其次,可考慮選用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甲基異惡唑,療程5日,重症適當延長。停藥以臨床症狀消失為指標,不必重複腰穿。用磺胺藥時應給予足量液體,每日保證尿量在1200~1500ml以上,注意血尿,粒細胞減少、藥物疹及其他毒性反應的發生。如菌株對磺胺敏感,患者于後1~2日體溫降至正常,神志轉為清醒,腦膜刺激征於2~3日內減輕而逐漸消失。如用磺胺藥後一般情況和腦膜刺激征於1~2日不見好轉或加重者,均應考慮是否為耐磺胺藥株引起,停用磺胺藥,改用其他抗生素,必要時重複腰穿,再次腦脊液常規培養、作藥物敏感試驗。②青黴素G青黴素在腦脊液中的濃度為血液濃度的10~30%,大劑量注射使腦脊液達有效殺菌濃度。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因 病原菌感染: 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體,患兒有咽痛、流涕、鼻塞等感冒表現。如人體免疫力強,則可迅速將病原菌殺滅,或成為帶菌狀態;若體內缺乏特異性殺菌抗體,或細菌毒力較強時,則病菌可從鼻咽部粘膜進入血液,發展為敗血症,繼而累及腦脊髓膜,形成化膿性腦脊髓腦炎。值得注意的是嬰幼兒發病多不典型,往往誤診為感冒,增加了早期識別的難度。
腦膜炎球菌屬奈瑟氏菌屬為革蘭陰性球菌,呈卵圓形,常成對排列該菌僅存在於人體,可從帶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檢出。腦脊液中的細菌多見於中性粒細胞內,僅少數在細胞外普通培養基上不易生長,在含有血液、血清滲出液及卵黃液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一般於5%~10%的二氧化碳環境下生長更好。本菌對寒冷乾燥及消毒劑極為敏感。在體外極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採集標本後必須立即送檢接種。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流通。給予流質飲食,昏迷者宜鼻飼,並予知量輸入液體,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觀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防止角膜潰瘍形成。經常變換體位以防褥瘡發生。防止嘔吐物吸入。必要時給氧。 2.對症治療高熱時可用酒精擦浴,頭痛劇烈者可予鎮痛或高滲葡萄糖、用脫水劑脫水。驚厥時可用10%水化氯醛灌腸,成人20m/次,兒童60~80mg/kg/次。或用冬眠靈、安定等鎮靜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