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c蛋白ldl-c
問題 【動脈粥樣硬化】 【歸檔】 15年11月10日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c蛋白ldl-c

問題描述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c蛋白ldl-c又是什麼呀,有個同事得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醫生提了好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c蛋白ldl-c的東西我都不懂,誰對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c蛋白ldl-c瞭解多的,可以回復我嗎?
網友回答
2015年11月10日 22:06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及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係。方法 對8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測定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然後分析其與頸動脈超聲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關係。結果 (1)冠心病組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P<><>

2015年11月10日 22:06

本文對8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漿纖維蛋白原值進行對比分析,並與冠狀動脈造影及頸動脈超聲檢查對照,觀察血漿纖維蛋白原及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全部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的冠心病患者86例及正常人30例。冠心病組男71例,女15例,年齡33~70歲,平均(54.4±8.8)歲;其中心絞痛25例,陳舊性心肌梗死61例。對照組健康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30~70歲,平均(52.3±7.4)歲。 1.2 方法 研究物件於冠狀動脈造影前1周內空腹12h後清晨採集靜脈血,加入抗凝劑離心後取血漿。採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漿纖維蛋白原。

2015年11月10日 22:06

1.3 冠狀動脈造影 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後1周內採用常規方法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或其大分支血管管腔直徑狹窄≥50%為病變血管。 1.4 頸動脈超聲檢查 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血流儀,線陣即時成像探頭,頻率為5~12MHz,檢查者對受檢查者的臨床資料單盲。測定部位在頸動脈球部近端1cm總動脈段處,頸動脈分叉部以及球部遠端1cm頸內動脈後壁處,左右各3點,各測定3次,取平均值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1.3mm視為有斑塊形成。半定量估計斑塊的範圍及嚴重程度:0級為無斑塊;Ⅰ級為單側斑塊≤2.0mm;Ⅱ級為單側斑塊>2.0mm或雙側均有斑塊且其中至少有一側≤2.0mm;Ⅲ級為雙側斑塊均>2.0mm。

2015年11月10日 22:06

1.5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 10.0軟體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用Logistic回歸模型控制混雜因素,頸動脈斑塊等級與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支數等級間相關性分析用Kendall等級相關分析法。P<> 2 結果 2.1 血漿纖維蛋白原及頸動脈IMT與冠心病關係 冠心病組血漿纖維蛋白原值顯著高於對照組[(441.3±132.6)mg/L vs(319.3±88.1)mg/L,P<>

2015年11月10日 22:06

2.2 頸動脈斑塊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嚴重程度的預測 兩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及其超聲分級比較見表1。對照組30例中7例有斑塊(23.3%),冠心病組86例中62例有斑塊(7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及其超聲分級的比較 (略) 3 討論 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作為無痛性的檢查隨著檢測水準的提高已逐漸應用於心血管病的監測,已有大量證據表明纖維蛋白原水準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纖維蛋白原可導致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冠狀動脈血栓發生率增加,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1]。流行病學資料顯示,IMT≥1.0mm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和(或)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增加。本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與冠狀動脈病變密切相關。-以上的皆是我針對你提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c蛋白ldl-c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具體的還請詢問專業的醫師,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