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是什麼疾病?由什麼東西引起的?要注意些什麼?
有的人在排便或下蹲時,由肛門內翻出來一段腸子 ,在站立或便後有時還需用手托回去,這種病理現象俗稱為“脫肛”。:首先治療便秘。單純脫肛不會癌變。運用草藥薰蒸的辦法治療 很好。可以選擇紫川堂紫川膏 ,另外,晨起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都可以。
你好脫肛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發生。 幼兒發育不全,骶骨弧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以部分脫垂較常見。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也可誘發,以直腸黏膜脫垂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鬆弛,故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 本病的臨床症狀,早期便後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並可自行縮回;以後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後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後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由於肛括約肌鬆弛,很少發生嵌頓,一但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未脫出時,體檢可見肛口呈散開狀,指檢往往發現肛括約肌鬆弛,收縮力減弱。檢查時應排除直腸帶蒂息肉和重度內痔脫出,可囑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脫出後,再行檢查,確定為部分和完全脫垂。在臨床上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一度為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為直腸全層脫出,三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本病病因有:(1)先天不足,發育不全,直腸缺乏周圍軟組織。及骶骨彎度的支持;(2)病久體弱,營養不良或久瀉久痢,使坐骨直腸窩的脂肪被吸收,直腸失去扶持;(3)氣血衰退,年邁機體衰弱,婦女多次分娩,骨盆肌肉鬆弛,不易固攝,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持續性增加腹壓的疾病,使直腸黏膜下層組織鬆弛,黏膜與肌層分離,導致脫肛;(5)內痔三期,肛直腸息肉,肛直腸腫瘤等病症,經常脫出導致肛管括約肌鬆弛,並將直腸黏膜向下牽引。也有見於內痔環切術後,損及肛管皮膚,形成直腸黏膜外露脫垂。 本病治療分內外藥物治療、針灸、注射、和手術治療。內治用補氣、升提、固攝為主;外痔用中藥熏洗、外敷以收斂固澀;針灸益氣固攝,增強盆腔內張力,增強對直腸支持固定作用;注射硬化劑可使直腸與周圍組織或直腸各層組織發生粘連固定,使直腸不再下脫;結紮術可紮除部分脫垂的黏膜,並人為形成疤痕,產生粘連固定支持作用。現在醫學用經腹直腸懸吊固定術,效果並不穩定,且手術操作複雜,約有20%復發;盆底重建術,手術複雜,併發症多,療效也不完全滿意,故現較少用。治療脫肛有哪些方法 (1)保守療法 如果脫肛繼發於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病,原發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癒。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臥位或仰臥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脫肛可以痊癒。如改變排便方法後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臥床1 ~2周,堅持臥位排便,多可痊癒。 (2)中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臥床傷氣、大便幹結,均可以出現脫肛。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藥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裡。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askPR55: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