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肝病
肝病是指發生在肝臟的病變。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等多種肝病。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性極大的疾病,應以積極預防為主。由於長期來不治療,工作的繁忙,心理的壓力,病毒不斷地發展,延誤了治療時間,發展到肝硬化、肝腹水、肝癌。形勢越來越嚴重,到了克不容緩的地步。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脂肪肝,酒精肝,藥物性肝損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是當今社會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休息:肝硬化處於代償期或無症狀時,可做輕工作,以不疲勞為度。在失代償期,以休息為主,可減少肝臟的負荷,使肝細胞有機會修復和再生。飲食治療:一般每日應攝取熱量2500kcal。宜高蛋白飲食,以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恢復,特別是病人有腹水和低蛋白時。但病人肝昏迷時,蛋白攝入量應降低,甚至暫時不給蛋白質。應給予適量脂肪,過分限制脂肪會影響食欲,並且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適當地食用糖,可在肝內轉變為肝糖原,促使肝細胞新生,增加肝細胞對毒素的抵抗力。
治療併發症:肝硬化一旦進入失代償期,出現腹水,食管靜脈曲張並破裂出血,脾大,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肝昏迷和功能性腎衰竭(肝腎綜合征)等併發症,此期治療甚為棘手,甚至危及生命,往往需要住院搶救,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如能正確處理,仍可使病情逆轉,使病人能夠在較長時期內處於穩定狀態。肝移植:終末期慢性肝病是肝移植的主要適應症。隨著移植技術的改進和有效抗排異藥物的問世,肝移植後1年生存率已達70—80%以上。肝移植目前已成為治癒肝硬化病人唯一希望所在。
中醫一般將慢性肝病分為肝膽濕熱、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若干證型。但大體可分為兩種情況即虛寒和實熱,或者命名為“陽證”和“陰證”。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對虛寒證則需要用補法,用熱藥;對實熱證就應該用用清法,用寒涼藥。最常見的熱藥如:人參、黃芪、冬蟲夏草等;最常見的寒涼藥如茵陳、黃連、板藍根等。患者應該對自身的病情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才不至於被誤診誤治,否則常出現“火上澆油”或“雪上加霜”的情況。現在市場上治療肝病的中成藥大多偏於寒涼,如果服用後出現便溏、胃痛等情況就是誤治的後果。中藥的毒副作用較少,一般出現不良反應均由藥物使用不當所致,而非來自藥物本身。
①肝細胞變性壞死導致細胞形態和功能的異常。②膽汁淤滯,既可由肝細胞破壞分泌膽汁的功能障礙,也可由膽道梗阻所致,病理上主要表現為肝細胞內和膽管系統內膽色素沉著和膽栓形成。③肝實質內炎性反應,表現為匯管區為主的炎細胞浸潤、庫普弗氏細胞增生以及肉芽腫形成等。④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尤其是慢性肝炎時,以匯管區為中心肝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可互相延伸、連接。原有肝小葉破壞、分隔、改建,逐步發展為肝硬變,導致臨床上出現門脈高壓症。⑤肝占位性病變,主要見於肝腫瘤和肝膿腫,病變佔據肝實質的一部分,並壓迫周圍的正常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