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桿菌
破傷風桿菌?破傷風桿菌(cl.tetani)是引導起破傷風(tetanus)的病原菌,是一種特殊的創傷感染菌。窄而深的傷口(如剌傷),有泥土或異物污染,或大面積創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或同時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厭氧環境,局部氧化還原電勢降低。有利於破傷風桿菌生長。細長,長4~8um ,寬0.3~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圓形,位於菌體頂端,直徑比菌體寬大,似鼓槌狀,是本菌形態上的特徵。繁殖體為革蘭氏陽性,帶上芽胞的菌體易轉為革蘭氏陰性。破傷風梭菌為專性厭氧菌
破傷風桿菌?破傷風桿菌可形成直徑1mm 以上不規則的菌落,中心緊密,周邊疏鬆,似羽毛狀菌落,易在培養基表面遷徙擴散。在血液瓊脂平板上有明顯溶血環,在皰肉培養基中培養,肉湯渾濁,肉渣部分被消化,微變黑,產生氣體,生成甲基硫醇(有腐敗臭味)及硫化氫。一般不發酵糖類,能液化明膠,產生硫化氫,形成吲哚,不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對蛋白質有微弱消化作用。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對青黴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破傷風桿菌?破傷風桿菌於自然界中可由傷口侵入人體,發芽繁殖而致病,但破傷風梭菌是厭氧菌,在一般傷口中不能生長,傷口的厭氧環境是破傷風梭菌感染的重要條件。窄而深的傷口(如剌傷),有泥土或異物污染,或大面積創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或同時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厭氧環境,局部氧化還原電勢降低。有利於破傷風桿菌生長。破傷風梭菌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即破傷風痙攣毒素破傷風。
破傷風桿菌?破傷風(Tetanus)系由破傷風桿菌外毒素導致的神經系統中毒性疾病,本病以進行性發展的肌肉強直為特徵,伴有發作性加重,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在10~40%左右。病菌的芽孢常存在於人和家畜腸道內和土壤中,是一種專性厭氧桿菌。該病潛伏期長短不定,通常為7~8天。在接受過抗毒素預防性接種的病人,可能延長至數周。個別的可短至1~2天。患者常有坐立不安與煩躁易怒的前驅期。首發運動性症狀常為牙關緊閉,頸部肌肉強直可能在其後或其前發生。
破傷風桿菌?痙攣擴散至其他肌肉。面肌痙攣可引起口唇縮攏或口角內縮呈痙攣性“苦笑”。檢查時可發現四肢與軀幹肌肉的強直,可能有輕度的角弓反張,腹壁肌肉強直,下肢常較上肢受損為重,多固定於伸直位。當疾病繼續進展時,全身持續性強直狀態呈現發作性加重,伴有劇烈的痙攣樣疼痛。發作時常出現角弓反張性痙攣,喉肌與呼吸肌的痙攣導致呼吸困難與大量出汗。這種驚厥性發作可由外界刺激誘發,例如在企圖給病人餵食時。在發作間歇期,全身肌肉強直狀態仍持續存在,腱反射亢進,神志自始至終清醒。